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寒冷定義 Alan C. 劍河長篙
「星之子」陳易希 數碼劏房逐科技夢 吳雄
「星之子」陳易希 數碼劏房逐科技夢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 书名
- 《慢食运动》
书评人:
加速度的疯狂世界
地球现在本身的状况非常糟糕,我不想让自己听起来像是个传播骇人听闻消息的人,但是肯定有些事是做错了,我们必须要重新考虑,朝哪个方向转动那支把握我们未来走向的舵。
世界目前所呈现的加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一直都以加速的节奏在运行,这加剧了现存的扭曲状况,我们周围的复杂状况严重到要压垮我们。自从速度成为现代生活的信条,我们为了生存,被迫把那些看起来降低我们速度的东西都抛弃掉。此外,消费社会完全合法地创造了新“垃圾”;它使浪费变为正当的理由,并且使抛弃那些看来没有生产力,或者“低速”的东西合法化,任何没有用的内容(人、文化、国家)都被拒绝。
美食家不可能不注意到这种方式妨碍他对于“优良、清洁、公平”的追求。速度的信条阻止我们去思考,去品尝,去比较,去选择了吗?那么,最好从慢下来开始,用一种更适合感官训练,更适合现实和感觉中宁静部分的节奏。
最好多花一些时间去见见生产者,去采购,去烹调,最好也去“浪费”一下时间——不是丢弃它;去喜欢那些对速度的追求者没有用的东西,但是花时间去思想,让自己“沉浸”在没有功利的思想里,花时间去培育头脑的生态,复苏自己存在的意识。
作为对我们生活品味贫乏的反抗,我们开始追求慢,这可以使我们找回味觉。通过慢生活,你也可以理解别的事;通过与世界整体相比慢一点的速度,你很快就会接触到被世界认为是知识“垃圾”的东西,这些东西被认为慢速,因此被忽略。通过探索慢的领域,你会遇到一些被认为是次等的文化,它们依然活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你会遇到还没有变疯狂的典型文明形态,指导追求产品“优良、清洁、公平”的生产者重要工作的传统文化,还有经过几个世纪经验传下来的文化和实用技术。
接触这个慢的世界,你会感到对生活有一种新的(或者是重新恢复)兴趣,会感到一种潜在的不同的知识方法和形式,它抗衡着目前的舵所指引的方向,这支舵将把握我们通往未来的路。你会重新来评价消费文化,会惊讶地发现乡村知识对一些问题有着简单的解决方法,而速度却只会使它们复杂化,显然也解决不了。
人类所造就的如此巨大的文化遗产被抛弃,仅仅因为我们自己被对于经济持续发展(其实意味着增长,绝不是真的发展)的热情裹挟而去,就任由这些文化遗产被浪费是不对的。它难道应该随着老人的去世,随着大部分初级社会的消失,随着某些农村传统文化的灭绝而烟消云散吗?
消失的是一种与工业化的经济全球化节奏不相符合的生活方式和食品生产方式,是一种不能与最极端的资本主义以及自私的个人主义共存的生活方式,我们最后得到的是所有类似地球、水、和平、幸福这些公共利益的贬值和降低。
美食家意识必须要放在文化环境下,首先能允许它们来表达、壮大、传播,变成在食品生产和消费体系里一种真正的策略改变。一切都从食品开始。
这个文化环境必须包括“慢”概念的珍贵的、引导性的价值,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对农村居民的传统知识,对不同的科学手段,对一切通常被认为是次等的知识形态,进行同等重要的恢复。传统知识里含有迫切需要被归类、被保护的遗产,因为它正处于永久消失的边缘。必须要让它活下来,存在下去,并不是以一种敌对现代“正式”科学的态度,不是与全球性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敌,也不是与所有因为霸权(比如工业)而导致它死亡的因素作对,而是为了在不同领域、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给予它们一切平等地位和权力。
我希望食品工业与传统烹调和加工方法开展对话,农业经营科学要与农业生态学和传统知识开展对话。科学研究不能仅仅朝着推动生产力的方向,而要把自己放在为生产共同体、为小型农业服务的角度,把它们各自的技能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展开交流,把自己的知识用在为生产“优良、清洁、公平”的食品和我们大家的幸福上就足够了。
二十年前开始的慢食运动
二十年前,慢食运动就已经把慢作为它的口号,从一开始就在宣言中表明了这一点:“速度成了我们的锁链,我们都是同种病毒和快生活的牺牲品,它扭曲了我们的习惯,在我们自己的家中对我们展开攻击,强迫我们在快餐店吃饭。”这个目的过去是清楚的,现在越来越清晰——
现代人必须要重新获得智慧把自己从速度中解放出来,否则就会让自己沦落为濒危物种。……为抵抗这种全球性的愚蠢的快生活现象,我们一定要选择保护平和的物质快乐。为抵御这些现象,对那些分不清效率和疯狂的大多数人,我们建议要使用足够剂量的保证感官快乐的疫苗,给予他们缓慢和长时间的享受。
在1986年时,讨论快生活造成的损害不是一件平常事。但是从那时起,联合国和食品农业组织的报告使这种损害大白于天下,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开始严厉批评我们的快速生活方式。今天,在“慢食宣言”发表二十多年后,每个人都在称赞慢;报纸写有关慢生活、慢电影、慢书籍、慢钱、慢学校,甚至关于慢健身的文章。慢,在今天是一种价值,社会开始把它看成是一种迫切需要。▲新星出版社出
版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臘味魅力 唯靈
2012年12月20日
臘味魅力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讀無史 劉偉聰
出版日: 2012/12/03
席間酒酣興豪,友人忽然大哉問:「哪 部中國通史好看?」眾人面面相覷,冷 不防有此一箭,有此一問。有友人試對 曰:「《國史大綱》吧!」另一友人嘻 嘻笑道:「當年只看書中大字,未有細 看雙行夾注。」沒半盞茶時分,這話題 便歸於寂滅了。我心裏嘀咕:錢先生大 筆,但《國史大綱》絕不好看!說絕不 好看殊無不敬,只因書裏雖有史料次列 其間,但其綱舉目張的是錢先生的種種 具體論斷。這種種論斷自建基於先生的 史學史識史才,不是拿來看,卻是拿來 琢磨,此所以賢如余英時先生也得「不 斷提出《國史大綱》中的具體論斷,請 (錢先生)說明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 那樣說。」余先生甚至要在書邊筆記他 人之說,互考互校書上種種!可見《國 史大綱》不會是一部柔日所讀的story。 史之為史,各有主張,不必一是。《說 文》上說:「史記事者也。」王國維 《釋史》上點出「殷人卜辭皆以『史』 為『事』,是尚無『事』字。」蓋可想 見史與敍事之綿密無間,也許從來便不 必分不應分,你我看《史記》看得肉緊 的不可能是「書」「表」二部,「本 紀」「世家」和「列傳」才是史學專業 化前的通史通識。我記得章學誠在《文 史通義.史德》上有如此連珠卓見: 「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 非學無以練其事。」史家要善筆成文方 能練事,非事便無以載義。Philip Ivanhoe英譯章學誠,將此 處的「才」 逕譯作literary skill,那史筆也該生花了 吧。
我少年時起便奇怪,為什麼現代好像沒 有一兩部善文練事好看的史書?當年世 上還有中史科,其課本篇章支離,文字 無文,才識學俱杳然,我惟有將之丟到 毛厠中,殷殷他求。《國史大綱》沉厚 剛毅,自然耀目;鄧之誠的《中華二千 年》屬繁富的資料長編;范文瀾主編的 多冊《中國通史》歷史唯物論先行,更 是上世紀老少同缺「獨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的鐵證;呂思勉的多種長短通 史已屬眉目清朗,嚴耕望頗向年輕人推 介,但還不算好看。我心裏好看的是 Jonathan Spence, Simon Schama, Tony Judt, Niall Ferguson...
愛造汽車的Henry Ford好像說過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他口中的歷史應 是大寫,不會是一本本的吧。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