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寒冷定義 Alan C. 劍河長篙


2012年12月22日

寒冷定義

突厥人有一分支,稱薩哈或雅庫特,分布於當今俄國的Sakha、Amur和Magadan州,居住地萬里荒蕪,屬北極圈原住民之一。古薩哈人發源於貝加爾湖,中世紀與蒙古草原上的Buryats人交惡而北遷至極地。古中原典籍記載,匈奴人稱薩哈人丁零,而鮮卑人則稱其為高車,跟柔然和回紇爭霸於漠北之北,跟鄂溫克人融合,以馴鹿與狩獵為生,曾一度將養牧牛馬的通古斯人逐出西伯利亞平原。
突厥薩哈人的地方,如今被併入俄國之境,是為俄羅斯薩哈共和國(Respublika Sakha 或 Yakutiya),屬當今世上最大的國內省份,佔俄國遠東地區一半之地,首府設於Yakutsk,音譯雅庫茨克,是桌上策略遊戲「戰國風雲」的一區。建於1632年,東斯拉夫的烏克蘭Cossacks人探索到此地,遂建立第一個遠東邊防城堡,以實施控制和抗擊遊牧民族,從此歸屬俄羅斯的實際支配。十九世紀前後因礦產開發使雅庫茨克成為西伯利亞最具規模的城市。
雅庫茨克受西伯利亞寒流冷風和地利因素影響,是世上最寒冷最偏遠的城市,有時相比北極感覺更為寒冷,是世上處於永久凍土層的最大城市。從莫斯科飛往須跨越六個時區,機上的薩哈人分享生活點滴說,於零下5度之時,以圍巾披肩,感覺清爽涼快;到零下20度,鼻裏的水分結冰,寒冷空氣開始令人咳嗽;零下35度,寒流足以令裸露室外的皮膚凍傷;到零下45度,千萬不要帶眼鏡出外,因為眼鏡金屬將會黏在皮膚上,脫下時將連皮帶肉一併撕下。
資源財富
每年12月份,平均溫度是零下35度,窗外一片寒冷的濃霧,視線範圍不達二十米。當地人說市政府的天氣報告界定零下40度為「寒冷」而非「非常寒冷」,而去年11月更經歷令人難以習慣的異常「溫暖」氣溫,當時是零下15度。到雅庫茨克的室外冒險,穿上最堅實的羊毛冬天大衣、Gore-tex羽絨、雙棉襪、羊毛手套、羊毛圍巾等十多樣禦寒衣服,再於身上貼上日本暖包八個。笨重如米芝蓮般推開酒店大門,邁出迎接世界最冷空氣的一步,隨即發現所有的準備全不奏效。刺痛,然後麻木,表示留到皮膚的血液已經停止,耳朵刺疼,隨即返回室內, 身上沉重的盔甲都不能抵擋這寒風。酒店接待員解釋,必須加上一件當地製的皮草方可,還說那些彈劾西伯利亞穿皮草的歐洲瘋子該到雅庫茨克生活一個月再說。
在酒吧裏品嘗西伯利亞伏特加,看窗外孩子在雪地上玩樂,侍應解說,政府規定若達到零下45度,幼稚園便可停課,而莫斯科現在零下8度的冬天,對他們來說簡直是熱帶的熱浪衝擊。雅庫茨克礦產豐盛,開發的礦產種類應有盡有,在化學教科書內頁的periodic table中每個元素都可在此地找到,當地人有一個傳說笑話,講述創造之神飛到世界各地分配天然資源的財富,當他到了Sakha Yakutiya等地之時,因西伯利亞寒風凜冽,連神的手都變得麻木,掉下了所有的資源財富。
alan-rivercam.blogspot.com

「星之子」陳易希 數碼劏房逐科技夢 吳雄


2012年12月22日

「星之子」陳易希 數碼劏房逐科技夢

12月22日,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銀行貸款依舊在計息,人們依舊在叫思歪下台,免費電視台仍在播放無聊港劇……有人視末日是個解脫,有人亂找神棍當救星,如何面對末日的預言,反映了人們不同的態度與人生觀。
「星之子」陳易希21日當晚也許在數碼港的劏房裏過,最近他的新搞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他現在是IT公司的小老闆,與劏房的同道中人一起跑上創業之路。他們都是充滿正能量的香港年輕人,希望透過科技為人類帶來一些改變……
數碼港的企業發展中心第十五號劏房Bull-B,就是「星之子」陳易希的公司所在。今天還叫他「星之子」有點out,因為他正全力研發智能手機App,只有電腦的銀河系wallpaper,才讓人想起他過去的稱號。訪問在11月進行,當時他剛從美國矽谷考察回來。
「上次去矽谷時,聯絡了那邊的投資者,大家也做了交流。這些活動對我們的公司很重要,儼然為我們打開一個窗口,看到全世界IT行業的發展情況,不至於閉門造車,之前還參加過東京和內地的展覽。數碼港除了提供地方之外,類似的活動計劃幫助很大。」陳易希說,聽得出這次行程所得甚豐。
香港租金全球最高,年輕人創業很艱難,幸好數碼港免費為他們提供地方。企業發展中心就有幾十家類似的小公司,用板間開一個個房間,形式上像劏房,但服務很周到,年輕人只須帶滿腦子創意進來,其他的東西不用他們張羅,比如會議室、辦講座、商業意見等,這裏通通都有。
為香港IT做點事
「香港地到處租金都貴,對我們有點科研成分的公司來說,創業階段需要投入時間,這個跟開茶餐廳不同,可能他們第一個月已經有現金回籠,我們做科研、創作的可能要一兩年去做,最後才能有收入。數碼港是很好的地方,給我們這班有志創業、想為香港IT做點事情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地方去做自己的產業。」
「在兩年裏是免租期,除了辦公室,還舉辦很多全球性的展覽會,為我們提供平台把產品推向國際或內地。我最喜歡的是這裏的風景。哈哈!在這工作特別有效率,我進來之前在尖沙咀與其他人分租辦公室,進來後做任何事情都更有效率。」
數碼港地理條件很優越,彷彿把城市的怨氣全部擋在外面,進來的人看着廣闊的海洋,真正可以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事業和目標。記者本來準備很多社會問題問他,但看到這裏埋首研究的氣氛,實在不想把外面的吵鬧帶進來,打亂他們的思緒。
陳易希顯然也不想多談政治爭端,因為他在讀書時代已經嘗過了。比如,中五會考結束前已獲科技大學破格取錄,然後卻因為中英文拿U,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然而,我們的社會不是在強調求學不是求分數嗎?還有他出席迎接中國太空人的活動,或加入新民黨等事件,無不捲入政治的漩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我不會把它看得很上心,不會有任何影響。」
陳易希在數碼港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這裏周圍都是同道中人,都是本地最出色的IT人,而且全部公司都相互認識,一起出去參加交流、比賽、展覽,互相幫忙合作。在研發過程遇到任何問題或遇上來不及完工,都可以找其他人一起幫忙。(不怕相互競爭?)大家其實是互惠互利的。有時候一些公司接到不是自己專注做的東西,都會把客戶轉給我們,大家彼此凝聚在一起,不會自生自滅,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
這個高級劏房到底有什麼規矩?「這裏是二十四小時的,冷氣也是。我們做科研的,一般都是通宵達旦,外面租個單位可能10000元一個月,還可能不讓你通宵,這已經是個大問題。隔壁是做多媒體的,接一個項目回來,只有幾天時間就要弄好,只能二十四小時不停全力去做。(這裏有沖涼設備?)雖然沒有專用的浴室,但隔籬有家酒店,所以我們都參加了健身會籍,年費大概一年2000至3000元。有時做到腦筋不懂得轉,就去做做健身、游游水。做我們這行不運動,一年下來身體就會變差。」
做App三月收支平衡
陳易希表示數碼港提供一切傢俬,如果想裝飾一下則要自己買,除了自己帶部電腦進來外,倒垃圾、廁所都有專人負責,只要管好自己位置的整潔就可以了。「我進來差不多一年,到12月就滿一年,已經差不多有十個Apps出街。」他三個月已經達到收支平衡,之前的Wedding App,在幾天之內已經為他帶來10萬的生意額。
他公司的成立源自大學時的一份功課。「在科技大學讀書的時候,已經在想將來出來打工外,還有什麼事情可做。加上自己一直有很多想法,希望將來能將自己的想法推出市場,寓興趣於工作,把產品發揚光大。當時其中一個course project是做電子餐牌的App,後來參加不同的比賽,畢業後就想能否把這些產品推出市面,結果電子餐牌的App找了意粉屋商量,他們覺得計劃很有潛質於是試用,也憑這個project進了數碼港。」
陳易希表示自己公司主力向三個方向發展:「第一,推出自己的產品,比如電子餐牌、Wedding App,將來還有HK Pass。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創意,做一些對大家都有用的服務比如Wedding App就有齊婚紗場地、攝影公司等資料。第二,幫企業做特定的App,一些關於他們品牌的App,現在的人用智能手機愈多,企業都想透過一些小遊戲、贏金幣換禮品等,推廣公司的形象和業務。第三,做一些有社會責任的項目,比如為非牟利機構教師力量做的心理測驗App,透過遊戲了解老師面對的心理壓力。」
那麼將來還有什麼新產品?
陳易希想一想說:「蘋果剛推出IOS 6和iPhone 5,最厲害的功能是passbook,未來人類根本不用帶錢包、membership卡或優惠券,蘋果公司將來也將積極推動,可能帶着iPhone就能上飛機。我們的想法是把會員卡、優惠卡以iPhone取代,這樣對大小商戶都好,我們hkpass的平台就是替公司做這樣的系統。一般像航空公司當然沒有問題,但要中小企業投資一兩百萬,卻不是很划算。。」
「我們hkpass的概念是,將來的客戶只要來我們的網站,按個掣去註冊一個商戶,就能把pass放上去,我們的網友來到我們網站、地鐵廣告或茶餐廳,用QR code一拍就能下載優惠券,根本不用剪報紙,以致忘記帶優惠券。客戶還能透過系統統計多少人下載、多少人用、哪一區的人下載多,透過這些數據就能看清楚哪個宣傳渠道比較好。」
搞hkpass一機走天涯
陳易希希望將來還能做到,市民的手機能做到提醒功能,提醒他們附近有哪些店舖可以用優惠券。這個hkpass的項目,是陳易希與隔壁十五號房間的公司合作的,「我們還跟他們一起弄joint venture,專門做這個項目。我們這些公司資源可能沒那麽多,但我們卻可以跟其他公司一起合作,方便得很,這樣就能做到更厲害的產品」。
對於將來和數碼港,陳易希說出劏房客的心聲,「我當然希望能夠繼續留在這裏,但programe一畢業就要走。我個人覺得如果是三年會更適合一點,因為兩年公司剛剛開始穩定、成熟,剛找到方向,但顧客群還不是很穩定。如果是三年的話就可以建立得更好,對公司之後的發展更為有利。我們公司算是走得比較快,但我們不會確保每個產品都成功,可能寫一百個好遊戲只有一個Angry Birds,所以我們要謹慎」。
陳易希今天的事業跟過去的發明似乎不太一樣,那麼兩者關係大嗎?「其實很大的。對我來說,很多人覺得過去的發明是hardware,現在是software,但我自己覺得這些都是我興趣以內的事,因為當時做機械人都是靠自己研究,做出來功能如何,看到他自己運動成功感很大。現在的我也一樣,看到產品從想法到付諸行動,最後推出市場受到顧客歡迎,得到的成功感是一樣的。」
我們再談談星之子的過去,他說自己小學還不知道什麼是科學,已經喜歡把玩具、壞電器拆下來研究,看裏面是如何運作。「小學四五年級,爸爸知道我有興趣,於是常常帶我去深水埗買電子零件,讓我堆堆砌砌,弄個音樂盒、感應器等,覺得很好玩。升上中學更覺得所有東西都很新鮮,中一就跟學生會的人認識,等到和中六七的大哥哥混熟後,知道他們搞活動,自己也就湊熱鬧,建議不如我做個機器人幫他們宣傳。」
當時學生會的哥哥姐姐覺得這個小弟弟胡言亂語,「他們叫我那就回去做吧!於是我自己找垃圾桶做機器人身體,加點這個加點那個,最後弄個錄音遙控機械人,它在學校裏周圍走做宣傳。學校有個科技老師知道這個機械人存在就問是誰做的?後來他鼓勵我參加不同的比賽,我最初不知道坊間有這樣的比賽,中一暑假弄了自動分類的環保垃圾桶,後來參加比賽拿到獎,再用獎金繼續投資買材料,玩其他比賽,學校這方面對我很支持」。
就這樣,「星之子」從屯門、全港、全國,再走出國際,發明的事業愈滾愈大。那麼「星之子」的身份對他現在的事業有幫助嗎?「一開始幫助不大,因為一開始大家已經認識我,騙不了人,知道我還在讀書,或覺得我只是剛畢業的學生,不太放心把事情交給我做。有時候出去談生意,他們說你去年還在讀書,尤其一些大公司不會有膽讓我們這些小公司去做。幸好公司運作快一年,總算有一些履歷,一切都開始好起來。」
陳易希有什麼困難是解決不了的呢?「我不是很多問題都解決得到,只不過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弄機械人遇上技術問題,會問人、上網找資料。實在做不到就做其他的,關鍵在如何轉彎。像現在創業,香港大企業都會找對口的大公司去做,對方也不想做我們的白老鼠,香港的氣氛和科技的氣氛都保守。美國那邊就不一樣,香港企業都存心挑戰你,他們會說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外國人卻懂得欣賞之餘,還會幫你想這樣可能會更好,文化不同,我也希望香港人能正面點、正能量再多一點。」
撰文:吳 雄
攝影: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 书名
  • 《慢食运动》

书评人:
    你听说过阿尔彭加的紫芦笋、土耳其高山蜂群的蜂蜜、全世界种植面积仅130公顷的“水彩画牌”大米吗?濒临灭绝的不仅是动植物,还有人类的食品文化和传统。《慢食运动》([意]佩特里尼著尹捷译)告诉你,慢食运动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可持续的生活态度。

    加速度的疯狂世界

    地球现在本身的状况非常糟糕,我不想让自己听起来像是个传播骇人听闻消息的人,但是肯定有些事是做错了,我们必须要重新考虑,朝哪个方向转动那支把握我们未来走向的舵。

    世界目前所呈现的加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一直都以加速的节奏在运行,这加剧了现存的扭曲状况,我们周围的复杂状况严重到要压垮我们。自从速度成为现代生活的信条,我们为了生存,被迫把那些看起来降低我们速度的东西都抛弃掉。此外,消费社会完全合法地创造了新“垃圾”;它使浪费变为正当的理由,并且使抛弃那些看来没有生产力,或者“低速”的东西合法化,任何没有用的内容(人、文化、国家)都被拒绝。

    美食家不可能不注意到这种方式妨碍他对于“优良、清洁、公平”的追求。速度的信条阻止我们去思考,去品尝,去比较,去选择了吗?那么,最好从慢下来开始,用一种更适合感官训练,更适合现实和感觉中宁静部分的节奏。

    最好多花一些时间去见见生产者,去采购,去烹调,最好也去“浪费”一下时间——不是丢弃它;去喜欢那些对速度的追求者没有用的东西,但是花时间去思想,让自己“沉浸”在没有功利的思想里,花时间去培育头脑的生态,复苏自己存在的意识。

    作为对我们生活品味贫乏的反抗,我们开始追求慢,这可以使我们找回味觉。通过慢生活,你也可以理解别的事;通过与世界整体相比慢一点的速度,你很快就会接触到被世界认为是知识“垃圾”的东西,这些东西被认为慢速,因此被忽略。通过探索慢的领域,你会遇到一些被认为是次等的文化,它们依然活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你会遇到还没有变疯狂的典型文明形态,指导追求产品“优良、清洁、公平”的生产者重要工作的传统文化,还有经过几个世纪经验传下来的文化和实用技术。

    接触这个慢的世界,你会感到对生活有一种新的(或者是重新恢复)兴趣,会感到一种潜在的不同的知识方法和形式,它抗衡着目前的舵所指引的方向,这支舵将把握我们通往未来的路。你会重新来评价消费文化,会惊讶地发现乡村知识对一些问题有着简单的解决方法,而速度却只会使它们复杂化,显然也解决不了。

    人类所造就的如此巨大的文化遗产被抛弃,仅仅因为我们自己被对于经济持续发展(其实意味着增长,绝不是真的发展)的热情裹挟而去,就任由这些文化遗产被浪费是不对的。它难道应该随着老人的去世,随着大部分初级社会的消失,随着某些农村传统文化的灭绝而烟消云散吗?

    消失的是一种与工业化的经济全球化节奏不相符合的生活方式和食品生产方式,是一种不能与最极端的资本主义以及自私的个人主义共存的生活方式,我们最后得到的是所有类似地球、水、和平、幸福这些公共利益的贬值和降低。

    美食家意识必须要放在文化环境下,首先能允许它们来表达、壮大、传播,变成在食品生产和消费体系里一种真正的策略改变。一切都从食品开始。

    这个文化环境必须包括“慢”概念的珍贵的、引导性的价值,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对农村居民的传统知识,对不同的科学手段,对一切通常被认为是次等的知识形态,进行同等重要的恢复。传统知识里含有迫切需要被归类、被保护的遗产,因为它正处于永久消失的边缘。必须要让它活下来,存在下去,并不是以一种敌对现代“正式”科学的态度,不是与全球性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敌,也不是与所有因为霸权(比如工业)而导致它死亡的因素作对,而是为了在不同领域、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给予它们一切平等地位和权力。

    我希望食品工业与传统烹调和加工方法开展对话,农业经营科学要与农业生态学和传统知识开展对话。科学研究不能仅仅朝着推动生产力的方向,而要把自己放在为生产共同体、为小型农业服务的角度,把它们各自的技能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展开交流,把自己的知识用在为生产“优良、清洁、公平”的食品和我们大家的幸福上就足够了。

    二十年前开始的慢食运动

    二十年前,慢食运动就已经把慢作为它的口号,从一开始就在宣言中表明了这一点:“速度成了我们的锁链,我们都是同种病毒和快生活的牺牲品,它扭曲了我们的习惯,在我们自己的家中对我们展开攻击,强迫我们在快餐店吃饭。”这个目的过去是清楚的,现在越来越清晰——

  现代人必须要重新获得智慧把自己从速度中解放出来,否则就会让自己沦落为濒危物种。……为抵抗这种全球性的愚蠢的快生活现象,我们一定要选择保护平和的物质快乐。为抵御这些现象,对那些分不清效率和疯狂的大多数人,我们建议要使用足够剂量的保证感官快乐的疫苗,给予他们缓慢和长时间的享受。

    在1986年时,讨论快生活造成的损害不是一件平常事。但是从那时起,联合国和食品农业组织的报告使这种损害大白于天下,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开始严厉批评我们的快速生活方式。今天,在“慢食宣言”发表二十多年后,每个人都在称赞慢;报纸写有关慢生活、慢电影、慢书籍、慢钱、慢学校,甚至关于慢健身的文章。慢,在今天是一种价值,社会开始把它看成是一种迫切需要。▲新星出版社出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臘味魅力 唯靈


2012年12月20日

臘味魅力

寒冬一煲臘味瓦罉飯,滋味遠勝什麼海錯山珍,一揭蓋脂香肉香酒香稻香撲鼻而來,尚未沾唇已教人為之傾倒。臘味的組合可繁可簡,從單一臘腸、臘肉、臘鴨以至鴛鴦腸,三寶、四寶俱全。
臘腸、膶腸原條咬吃的美妙滋味,絕非任何外國肉腸可比,甘美的肥肉,濃濃的酒香迸發出來的魅力登時淹沒了全部味蕾,一旦把臘腸潤腸切段切片,「元神一破」便再也領略不到如此佳趣了。
近今吃臘味發覺不少地方值得注意。臘腸、潤腸等一律斜刀切片那也罷了,最不可理解的是竟會出現厚薄不一甚至連刀未斷的現象,刀章粗劣到如此地步簡直匪夷所思。
鮮膶腸由於腸身比較鬆軟,斜刀切片易散故以切段為宜,時至今日已很少有人這麼講究了。
荷蘭豆、芹菜、雲耳、馬蹄炒臘肉是很美妙的冬令小菜,但須得半肥瘦臘肉始佳,而且刀章更要厚薄均勻大小合度。
臘鴨是臘味雋品,佐酒下飯俱宜。遺憾的是淡口南安臘鴨已經絕迹多時,疇昔佳味而今更徒勞夢想了!
時下大行其道的臘鴨肶香與味俱薄,唯一好處是多肉而少下欄而已。其實在知味食家心目中臘鴨上胛滋味更勝,帶骨鴨背固然是下酒雋品,胸肉片薄而食,風味之美與火腿各有千秋。
談起臘味豈能忘了金銀膶,一想起慈菇片夾金銀膶而食的滋味,已不禁饞涎欲滴了!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讀無史 劉偉聰

出版日: 2012/12/03

席間酒酣興豪,友人忽然大哉問:「哪 部中國通史好看?」眾人面面相覷,冷 不防有此一箭,有此一問。有友人試對 曰:「《國史大綱》吧!」另一友人嘻 嘻笑道:「當年只看書中大字,未有細 看雙行夾注。」沒半盞茶時分,這話題 便歸於寂滅了。我心裏嘀咕:錢先生大 筆,但《國史大綱》絕不好看!說絕不 好看殊無不敬,只因書裏雖有史料次列 其間,但其綱舉目張的是錢先生的種種 具體論斷。這種種論斷自建基於先生的 史學史識史才,不是拿來看,卻是拿來 琢磨,此所以賢如余英時先生也得「不 斷提出《國史大綱》中的具體論斷,請 (錢先生)說明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 那樣說。」余先生甚至要在書邊筆記他 人之說,互考互校書上種種!可見《國 史大綱》不會是一部柔日所讀的story。 史之為史,各有主張,不必一是。《說 文》上說:「史記事者也。」王國維 《釋史》上點出「殷人卜辭皆以『史』 為『事』,是尚無『事』字。」蓋可想 見史與敍事之綿密無間,也許從來便不 必分不應分,你我看《史記》看得肉緊 的不可能是「書」「表」二部,「本 紀」「世家」和「列傳」才是史學專業 化前的通史通識。我記得章學誠在《文 史通義.史德》上有如此連珠卓見: 「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 非學無以練其事。」史家要善筆成文方 能練事,非事便無以載義。Philip Ivanhoe英譯章學誠,將此 處的「才」 逕譯作literary skill,那史筆也該生花了 吧。

我少年時起便奇怪,為什麼現代好像沒 有一兩部善文練事好看的史書?當年世 上還有中史科,其課本篇章支離,文字 無文,才識學俱杳然,我惟有將之丟到 毛厠中,殷殷他求。《國史大綱》沉厚 剛毅,自然耀目;鄧之誠的《中華二千 年》屬繁富的資料長編;范文瀾主編的 多冊《中國通史》歷史唯物論先行,更 是上世紀老少同缺「獨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的鐵證;呂思勉的多種長短通 史已屬眉目清朗,嚴耕望頗向年輕人推 介,但還不算好看。我心裏好看的是 Jonathan Spence, Simon Schama, Tony Judt, Niall Ferguson...

愛造汽車的Henry Ford好像說過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他口中的歷史應 是大寫,不會是一本本的吧。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