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寒冷定義 Alan C. 劍河長篙


2012年12月22日

寒冷定義

突厥人有一分支,稱薩哈或雅庫特,分布於當今俄國的Sakha、Amur和Magadan州,居住地萬里荒蕪,屬北極圈原住民之一。古薩哈人發源於貝加爾湖,中世紀與蒙古草原上的Buryats人交惡而北遷至極地。古中原典籍記載,匈奴人稱薩哈人丁零,而鮮卑人則稱其為高車,跟柔然和回紇爭霸於漠北之北,跟鄂溫克人融合,以馴鹿與狩獵為生,曾一度將養牧牛馬的通古斯人逐出西伯利亞平原。
突厥薩哈人的地方,如今被併入俄國之境,是為俄羅斯薩哈共和國(Respublika Sakha 或 Yakutiya),屬當今世上最大的國內省份,佔俄國遠東地區一半之地,首府設於Yakutsk,音譯雅庫茨克,是桌上策略遊戲「戰國風雲」的一區。建於1632年,東斯拉夫的烏克蘭Cossacks人探索到此地,遂建立第一個遠東邊防城堡,以實施控制和抗擊遊牧民族,從此歸屬俄羅斯的實際支配。十九世紀前後因礦產開發使雅庫茨克成為西伯利亞最具規模的城市。
雅庫茨克受西伯利亞寒流冷風和地利因素影響,是世上最寒冷最偏遠的城市,有時相比北極感覺更為寒冷,是世上處於永久凍土層的最大城市。從莫斯科飛往須跨越六個時區,機上的薩哈人分享生活點滴說,於零下5度之時,以圍巾披肩,感覺清爽涼快;到零下20度,鼻裏的水分結冰,寒冷空氣開始令人咳嗽;零下35度,寒流足以令裸露室外的皮膚凍傷;到零下45度,千萬不要帶眼鏡出外,因為眼鏡金屬將會黏在皮膚上,脫下時將連皮帶肉一併撕下。
資源財富
每年12月份,平均溫度是零下35度,窗外一片寒冷的濃霧,視線範圍不達二十米。當地人說市政府的天氣報告界定零下40度為「寒冷」而非「非常寒冷」,而去年11月更經歷令人難以習慣的異常「溫暖」氣溫,當時是零下15度。到雅庫茨克的室外冒險,穿上最堅實的羊毛冬天大衣、Gore-tex羽絨、雙棉襪、羊毛手套、羊毛圍巾等十多樣禦寒衣服,再於身上貼上日本暖包八個。笨重如米芝蓮般推開酒店大門,邁出迎接世界最冷空氣的一步,隨即發現所有的準備全不奏效。刺痛,然後麻木,表示留到皮膚的血液已經停止,耳朵刺疼,隨即返回室內, 身上沉重的盔甲都不能抵擋這寒風。酒店接待員解釋,必須加上一件當地製的皮草方可,還說那些彈劾西伯利亞穿皮草的歐洲瘋子該到雅庫茨克生活一個月再說。
在酒吧裏品嘗西伯利亞伏特加,看窗外孩子在雪地上玩樂,侍應解說,政府規定若達到零下45度,幼稚園便可停課,而莫斯科現在零下8度的冬天,對他們來說簡直是熱帶的熱浪衝擊。雅庫茨克礦產豐盛,開發的礦產種類應有盡有,在化學教科書內頁的periodic table中每個元素都可在此地找到,當地人有一個傳說笑話,講述創造之神飛到世界各地分配天然資源的財富,當他到了Sakha Yakutiya等地之時,因西伯利亞寒風凜冽,連神的手都變得麻木,掉下了所有的資源財富。
alan-rivercam.blogspot.com

「星之子」陳易希 數碼劏房逐科技夢 吳雄


2012年12月22日

「星之子」陳易希 數碼劏房逐科技夢

12月22日,太陽依舊從東方升起,銀行貸款依舊在計息,人們依舊在叫思歪下台,免費電視台仍在播放無聊港劇……有人視末日是個解脫,有人亂找神棍當救星,如何面對末日的預言,反映了人們不同的態度與人生觀。
「星之子」陳易希21日當晚也許在數碼港的劏房裏過,最近他的新搞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他現在是IT公司的小老闆,與劏房的同道中人一起跑上創業之路。他們都是充滿正能量的香港年輕人,希望透過科技為人類帶來一些改變……
數碼港的企業發展中心第十五號劏房Bull-B,就是「星之子」陳易希的公司所在。今天還叫他「星之子」有點out,因為他正全力研發智能手機App,只有電腦的銀河系wallpaper,才讓人想起他過去的稱號。訪問在11月進行,當時他剛從美國矽谷考察回來。
「上次去矽谷時,聯絡了那邊的投資者,大家也做了交流。這些活動對我們的公司很重要,儼然為我們打開一個窗口,看到全世界IT行業的發展情況,不至於閉門造車,之前還參加過東京和內地的展覽。數碼港除了提供地方之外,類似的活動計劃幫助很大。」陳易希說,聽得出這次行程所得甚豐。
香港租金全球最高,年輕人創業很艱難,幸好數碼港免費為他們提供地方。企業發展中心就有幾十家類似的小公司,用板間開一個個房間,形式上像劏房,但服務很周到,年輕人只須帶滿腦子創意進來,其他的東西不用他們張羅,比如會議室、辦講座、商業意見等,這裏通通都有。
為香港IT做點事
「香港地到處租金都貴,對我們有點科研成分的公司來說,創業階段需要投入時間,這個跟開茶餐廳不同,可能他們第一個月已經有現金回籠,我們做科研、創作的可能要一兩年去做,最後才能有收入。數碼港是很好的地方,給我們這班有志創業、想為香港IT做點事情的年輕人,提供一個地方去做自己的產業。」
「在兩年裏是免租期,除了辦公室,還舉辦很多全球性的展覽會,為我們提供平台把產品推向國際或內地。我最喜歡的是這裏的風景。哈哈!在這工作特別有效率,我進來之前在尖沙咀與其他人分租辦公室,進來後做任何事情都更有效率。」
數碼港地理條件很優越,彷彿把城市的怨氣全部擋在外面,進來的人看着廣闊的海洋,真正可以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事業和目標。記者本來準備很多社會問題問他,但看到這裏埋首研究的氣氛,實在不想把外面的吵鬧帶進來,打亂他們的思緒。
陳易希顯然也不想多談政治爭端,因為他在讀書時代已經嘗過了。比如,中五會考結束前已獲科技大學破格取錄,然後卻因為中英文拿U,受到社會各界的質疑。然而,我們的社會不是在強調求學不是求分數嗎?還有他出席迎接中國太空人的活動,或加入新民黨等事件,無不捲入政治的漩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我不會把它看得很上心,不會有任何影響。」
陳易希在數碼港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這裏周圍都是同道中人,都是本地最出色的IT人,而且全部公司都相互認識,一起出去參加交流、比賽、展覽,互相幫忙合作。在研發過程遇到任何問題或遇上來不及完工,都可以找其他人一起幫忙。(不怕相互競爭?)大家其實是互惠互利的。有時候一些公司接到不是自己專注做的東西,都會把客戶轉給我們,大家彼此凝聚在一起,不會自生自滅,我覺得這個是最重要的」。
這個高級劏房到底有什麼規矩?「這裏是二十四小時的,冷氣也是。我們做科研的,一般都是通宵達旦,外面租個單位可能10000元一個月,還可能不讓你通宵,這已經是個大問題。隔壁是做多媒體的,接一個項目回來,只有幾天時間就要弄好,只能二十四小時不停全力去做。(這裏有沖涼設備?)雖然沒有專用的浴室,但隔籬有家酒店,所以我們都參加了健身會籍,年費大概一年2000至3000元。有時做到腦筋不懂得轉,就去做做健身、游游水。做我們這行不運動,一年下來身體就會變差。」
做App三月收支平衡
陳易希表示數碼港提供一切傢俬,如果想裝飾一下則要自己買,除了自己帶部電腦進來外,倒垃圾、廁所都有專人負責,只要管好自己位置的整潔就可以了。「我進來差不多一年,到12月就滿一年,已經差不多有十個Apps出街。」他三個月已經達到收支平衡,之前的Wedding App,在幾天之內已經為他帶來10萬的生意額。
他公司的成立源自大學時的一份功課。「在科技大學讀書的時候,已經在想將來出來打工外,還有什麼事情可做。加上自己一直有很多想法,希望將來能將自己的想法推出市場,寓興趣於工作,把產品發揚光大。當時其中一個course project是做電子餐牌的App,後來參加不同的比賽,畢業後就想能否把這些產品推出市面,結果電子餐牌的App找了意粉屋商量,他們覺得計劃很有潛質於是試用,也憑這個project進了數碼港。」
陳易希表示自己公司主力向三個方向發展:「第一,推出自己的產品,比如電子餐牌、Wedding App,將來還有HK Pass。我們希望透過這些創意,做一些對大家都有用的服務比如Wedding App就有齊婚紗場地、攝影公司等資料。第二,幫企業做特定的App,一些關於他們品牌的App,現在的人用智能手機愈多,企業都想透過一些小遊戲、贏金幣換禮品等,推廣公司的形象和業務。第三,做一些有社會責任的項目,比如為非牟利機構教師力量做的心理測驗App,透過遊戲了解老師面對的心理壓力。」
那麼將來還有什麼新產品?
陳易希想一想說:「蘋果剛推出IOS 6和iPhone 5,最厲害的功能是passbook,未來人類根本不用帶錢包、membership卡或優惠券,蘋果公司將來也將積極推動,可能帶着iPhone就能上飛機。我們的想法是把會員卡、優惠卡以iPhone取代,這樣對大小商戶都好,我們hkpass的平台就是替公司做這樣的系統。一般像航空公司當然沒有問題,但要中小企業投資一兩百萬,卻不是很划算。。」
「我們hkpass的概念是,將來的客戶只要來我們的網站,按個掣去註冊一個商戶,就能把pass放上去,我們的網友來到我們網站、地鐵廣告或茶餐廳,用QR code一拍就能下載優惠券,根本不用剪報紙,以致忘記帶優惠券。客戶還能透過系統統計多少人下載、多少人用、哪一區的人下載多,透過這些數據就能看清楚哪個宣傳渠道比較好。」
搞hkpass一機走天涯
陳易希希望將來還能做到,市民的手機能做到提醒功能,提醒他們附近有哪些店舖可以用優惠券。這個hkpass的項目,是陳易希與隔壁十五號房間的公司合作的,「我們還跟他們一起弄joint venture,專門做這個項目。我們這些公司資源可能沒那麽多,但我們卻可以跟其他公司一起合作,方便得很,這樣就能做到更厲害的產品」。
對於將來和數碼港,陳易希說出劏房客的心聲,「我當然希望能夠繼續留在這裏,但programe一畢業就要走。我個人覺得如果是三年會更適合一點,因為兩年公司剛剛開始穩定、成熟,剛找到方向,但顧客群還不是很穩定。如果是三年的話就可以建立得更好,對公司之後的發展更為有利。我們公司算是走得比較快,但我們不會確保每個產品都成功,可能寫一百個好遊戲只有一個Angry Birds,所以我們要謹慎」。
陳易希今天的事業跟過去的發明似乎不太一樣,那麼兩者關係大嗎?「其實很大的。對我來說,很多人覺得過去的發明是hardware,現在是software,但我自己覺得這些都是我興趣以內的事,因為當時做機械人都是靠自己研究,做出來功能如何,看到他自己運動成功感很大。現在的我也一樣,看到產品從想法到付諸行動,最後推出市場受到顧客歡迎,得到的成功感是一樣的。」
我們再談談星之子的過去,他說自己小學還不知道什麼是科學,已經喜歡把玩具、壞電器拆下來研究,看裏面是如何運作。「小學四五年級,爸爸知道我有興趣,於是常常帶我去深水埗買電子零件,讓我堆堆砌砌,弄個音樂盒、感應器等,覺得很好玩。升上中學更覺得所有東西都很新鮮,中一就跟學生會的人認識,等到和中六七的大哥哥混熟後,知道他們搞活動,自己也就湊熱鬧,建議不如我做個機器人幫他們宣傳。」
當時學生會的哥哥姐姐覺得這個小弟弟胡言亂語,「他們叫我那就回去做吧!於是我自己找垃圾桶做機器人身體,加點這個加點那個,最後弄個錄音遙控機械人,它在學校裏周圍走做宣傳。學校有個科技老師知道這個機械人存在就問是誰做的?後來他鼓勵我參加不同的比賽,我最初不知道坊間有這樣的比賽,中一暑假弄了自動分類的環保垃圾桶,後來參加比賽拿到獎,再用獎金繼續投資買材料,玩其他比賽,學校這方面對我很支持」。
就這樣,「星之子」從屯門、全港、全國,再走出國際,發明的事業愈滾愈大。那麼「星之子」的身份對他現在的事業有幫助嗎?「一開始幫助不大,因為一開始大家已經認識我,騙不了人,知道我還在讀書,或覺得我只是剛畢業的學生,不太放心把事情交給我做。有時候出去談生意,他們說你去年還在讀書,尤其一些大公司不會有膽讓我們這些小公司去做。幸好公司運作快一年,總算有一些履歷,一切都開始好起來。」
陳易希有什麼困難是解決不了的呢?「我不是很多問題都解決得到,只不過遇到一些問題,比如弄機械人遇上技術問題,會問人、上網找資料。實在做不到就做其他的,關鍵在如何轉彎。像現在創業,香港大企業都會找對口的大公司去做,對方也不想做我們的白老鼠,香港的氣氛和科技的氣氛都保守。美國那邊就不一樣,香港企業都存心挑戰你,他們會說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外國人卻懂得欣賞之餘,還會幫你想這樣可能會更好,文化不同,我也希望香港人能正面點、正能量再多一點。」
撰文:吳 雄
攝影:郭錫榮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 书名
  • 《慢食运动》

书评人:
    你听说过阿尔彭加的紫芦笋、土耳其高山蜂群的蜂蜜、全世界种植面积仅130公顷的“水彩画牌”大米吗?濒临灭绝的不仅是动植物,还有人类的食品文化和传统。《慢食运动》([意]佩特里尼著尹捷译)告诉你,慢食运动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一种文化。它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是可持续的生活态度。

    加速度的疯狂世界

    地球现在本身的状况非常糟糕,我不想让自己听起来像是个传播骇人听闻消息的人,但是肯定有些事是做错了,我们必须要重新考虑,朝哪个方向转动那支把握我们未来走向的舵。

    世界目前所呈现的加速度,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想一直都以加速的节奏在运行,这加剧了现存的扭曲状况,我们周围的复杂状况严重到要压垮我们。自从速度成为现代生活的信条,我们为了生存,被迫把那些看起来降低我们速度的东西都抛弃掉。此外,消费社会完全合法地创造了新“垃圾”;它使浪费变为正当的理由,并且使抛弃那些看来没有生产力,或者“低速”的东西合法化,任何没有用的内容(人、文化、国家)都被拒绝。

    美食家不可能不注意到这种方式妨碍他对于“优良、清洁、公平”的追求。速度的信条阻止我们去思考,去品尝,去比较,去选择了吗?那么,最好从慢下来开始,用一种更适合感官训练,更适合现实和感觉中宁静部分的节奏。

    最好多花一些时间去见见生产者,去采购,去烹调,最好也去“浪费”一下时间——不是丢弃它;去喜欢那些对速度的追求者没有用的东西,但是花时间去思想,让自己“沉浸”在没有功利的思想里,花时间去培育头脑的生态,复苏自己存在的意识。

    作为对我们生活品味贫乏的反抗,我们开始追求慢,这可以使我们找回味觉。通过慢生活,你也可以理解别的事;通过与世界整体相比慢一点的速度,你很快就会接触到被世界认为是知识“垃圾”的东西,这些东西被认为慢速,因此被忽略。通过探索慢的领域,你会遇到一些被认为是次等的文化,它们依然活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你会遇到还没有变疯狂的典型文明形态,指导追求产品“优良、清洁、公平”的生产者重要工作的传统文化,还有经过几个世纪经验传下来的文化和实用技术。

    接触这个慢的世界,你会感到对生活有一种新的(或者是重新恢复)兴趣,会感到一种潜在的不同的知识方法和形式,它抗衡着目前的舵所指引的方向,这支舵将把握我们通往未来的路。你会重新来评价消费文化,会惊讶地发现乡村知识对一些问题有着简单的解决方法,而速度却只会使它们复杂化,显然也解决不了。

    人类所造就的如此巨大的文化遗产被抛弃,仅仅因为我们自己被对于经济持续发展(其实意味着增长,绝不是真的发展)的热情裹挟而去,就任由这些文化遗产被浪费是不对的。它难道应该随着老人的去世,随着大部分初级社会的消失,随着某些农村传统文化的灭绝而烟消云散吗?

    消失的是一种与工业化的经济全球化节奏不相符合的生活方式和食品生产方式,是一种不能与最极端的资本主义以及自私的个人主义共存的生活方式,我们最后得到的是所有类似地球、水、和平、幸福这些公共利益的贬值和降低。

    美食家意识必须要放在文化环境下,首先能允许它们来表达、壮大、传播,变成在食品生产和消费体系里一种真正的策略改变。一切都从食品开始。

    这个文化环境必须包括“慢”概念的珍贵的、引导性的价值,这是一个前提。在这个前提下,对农村居民的传统知识,对不同的科学手段,对一切通常被认为是次等的知识形态,进行同等重要的恢复。传统知识里含有迫切需要被归类、被保护的遗产,因为它正处于永久消失的边缘。必须要让它活下来,存在下去,并不是以一种敌对现代“正式”科学的态度,不是与全球性新技术发展的趋势为敌,也不是与所有因为霸权(比如工业)而导致它死亡的因素作对,而是为了在不同领域、不同的知识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将它们融合在一起,给予它们一切平等地位和权力。

    我希望食品工业与传统烹调和加工方法开展对话,农业经营科学要与农业生态学和传统知识开展对话。科学研究不能仅仅朝着推动生产力的方向,而要把自己放在为生产共同体、为小型农业服务的角度,把它们各自的技能结合在一起。它们之间展开交流,把自己的知识用在为生产“优良、清洁、公平”的食品和我们大家的幸福上就足够了。

    二十年前开始的慢食运动

    二十年前,慢食运动就已经把慢作为它的口号,从一开始就在宣言中表明了这一点:“速度成了我们的锁链,我们都是同种病毒和快生活的牺牲品,它扭曲了我们的习惯,在我们自己的家中对我们展开攻击,强迫我们在快餐店吃饭。”这个目的过去是清楚的,现在越来越清晰——

  现代人必须要重新获得智慧把自己从速度中解放出来,否则就会让自己沦落为濒危物种。……为抵抗这种全球性的愚蠢的快生活现象,我们一定要选择保护平和的物质快乐。为抵御这些现象,对那些分不清效率和疯狂的大多数人,我们建议要使用足够剂量的保证感官快乐的疫苗,给予他们缓慢和长时间的享受。

    在1986年时,讨论快生活造成的损害不是一件平常事。但是从那时起,联合国和食品农业组织的报告使这种损害大白于天下,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开始严厉批评我们的快速生活方式。今天,在“慢食宣言”发表二十多年后,每个人都在称赞慢;报纸写有关慢生活、慢电影、慢书籍、慢钱、慢学校,甚至关于慢健身的文章。慢,在今天是一种价值,社会开始把它看成是一种迫切需要。▲新星出版社出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臘味魅力 唯靈


2012年12月20日

臘味魅力

寒冬一煲臘味瓦罉飯,滋味遠勝什麼海錯山珍,一揭蓋脂香肉香酒香稻香撲鼻而來,尚未沾唇已教人為之傾倒。臘味的組合可繁可簡,從單一臘腸、臘肉、臘鴨以至鴛鴦腸,三寶、四寶俱全。
臘腸、膶腸原條咬吃的美妙滋味,絕非任何外國肉腸可比,甘美的肥肉,濃濃的酒香迸發出來的魅力登時淹沒了全部味蕾,一旦把臘腸潤腸切段切片,「元神一破」便再也領略不到如此佳趣了。
近今吃臘味發覺不少地方值得注意。臘腸、潤腸等一律斜刀切片那也罷了,最不可理解的是竟會出現厚薄不一甚至連刀未斷的現象,刀章粗劣到如此地步簡直匪夷所思。
鮮膶腸由於腸身比較鬆軟,斜刀切片易散故以切段為宜,時至今日已很少有人這麼講究了。
荷蘭豆、芹菜、雲耳、馬蹄炒臘肉是很美妙的冬令小菜,但須得半肥瘦臘肉始佳,而且刀章更要厚薄均勻大小合度。
臘鴨是臘味雋品,佐酒下飯俱宜。遺憾的是淡口南安臘鴨已經絕迹多時,疇昔佳味而今更徒勞夢想了!
時下大行其道的臘鴨肶香與味俱薄,唯一好處是多肉而少下欄而已。其實在知味食家心目中臘鴨上胛滋味更勝,帶骨鴨背固然是下酒雋品,胸肉片薄而食,風味之美與火腿各有千秋。
談起臘味豈能忘了金銀膶,一想起慈菇片夾金銀膶而食的滋味,已不禁饞涎欲滴了!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讀無史 劉偉聰

出版日: 2012/12/03

席間酒酣興豪,友人忽然大哉問:「哪 部中國通史好看?」眾人面面相覷,冷 不防有此一箭,有此一問。有友人試對 曰:「《國史大綱》吧!」另一友人嘻 嘻笑道:「當年只看書中大字,未有細 看雙行夾注。」沒半盞茶時分,這話題 便歸於寂滅了。我心裏嘀咕:錢先生大 筆,但《國史大綱》絕不好看!說絕不 好看殊無不敬,只因書裏雖有史料次列 其間,但其綱舉目張的是錢先生的種種 具體論斷。這種種論斷自建基於先生的 史學史識史才,不是拿來看,卻是拿來 琢磨,此所以賢如余英時先生也得「不 斷提出《國史大綱》中的具體論斷,請 (錢先生)說明為什麼要這樣說,而不 那樣說。」余先生甚至要在書邊筆記他 人之說,互考互校書上種種!可見《國 史大綱》不會是一部柔日所讀的story。 史之為史,各有主張,不必一是。《說 文》上說:「史記事者也。」王國維 《釋史》上點出「殷人卜辭皆以『史』 為『事』,是尚無『事』字。」蓋可想 見史與敍事之綿密無間,也許從來便不 必分不應分,你我看《史記》看得肉緊 的不可能是「書」「表」二部,「本 紀」「世家」和「列傳」才是史學專業 化前的通史通識。我記得章學誠在《文 史通義.史德》上有如此連珠卓見: 「非識無以斷其義,非才無以善其文, 非學無以練其事。」史家要善筆成文方 能練事,非事便無以載義。Philip Ivanhoe英譯章學誠,將此 處的「才」 逕譯作literary skill,那史筆也該生花了 吧。

我少年時起便奇怪,為什麼現代好像沒 有一兩部善文練事好看的史書?當年世 上還有中史科,其課本篇章支離,文字 無文,才識學俱杳然,我惟有將之丟到 毛厠中,殷殷他求。《國史大綱》沉厚 剛毅,自然耀目;鄧之誠的《中華二千 年》屬繁富的資料長編;范文瀾主編的 多冊《中國通史》歷史唯物論先行,更 是上世紀老少同缺「獨立之精神,自由 之思想」的鐵證;呂思勉的多種長短通 史已屬眉目清朗,嚴耕望頗向年輕人推 介,但還不算好看。我心裏好看的是 Jonathan Spence, Simon Schama, Tony Judt, Niall Ferguson...

愛造汽車的Henry Ford好像說過History is more or less bunk。他口中的歷史應 是大寫,不會是一本本的吧。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二千年中國白酒宴 哉絲


2012年11月29日

二千年中國白酒宴

具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君酒與港島廳合力創造精妙獨到的文君酒宴「君薈宴」,將文君酒配以一系列不同方法烹調的中菜,讓食客齒頰留香,感受被行業泰斗評級「甜潤幽雅,蘊含眾香」的文君酒。
文君酒源於漢代,具兩千多年歷史,以中國有史記載的第一名人賣酒人卓文君命名。今日的文君酒,由酩悅軒尼詩載懷沿革,繼承文君的果敢、堅定與追求卓越品質的激情,以尊華氣質,閃耀中國高端白酒市場。
文君酒酒液入口有香梨的潤甜,之後桂花和糯米的濃甜入喉,以及蘋果淡淡的酸甜,酒體優雅豐盈。回甘還有舒潤,帶有山竹清甜,餘韻悠長。酒瓶設計靈感源於中國古琴,韻味悠長的五根琴絲,華麗大方,簡潔高雅。
是次文君酒與港島廳精心設計的「君薈宴」,包括前菜港島廳四小碟、蟹粉扒蒸乳酪、避風塘明蝦球、天香豆酥魚、葱爆和牛粒、黑松露雞粒燴飯五道特色小菜及甜品芋蓉燉鮮奶,菜式配上馥郁果香的特色文君雞尾酒一杯及文君酒兩杯,讓食客體驗文君酒凝聚白酒文化的超凡境界。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瑜伽消化之道 區碧玲

出版日: 2012/11/27

秋天接近尾聲,踏入可以盡情吃喝的喜 慶月份,由冬至、聖誕到元旦,整個月 都是勁食的好機會,今年還多了一個末 日論,剛好與冬至日重疊,2012年歲末 豈有不成熱話的道理!

無論如何,關心世道變遷的同時,也別 忽視自身內在變化才是正道,尤其佳節 當前面對美食引誘下,不致滿足一時口 福之欲後,接踵而來的腸胃不適,可說 少一點定力也不行。眼見身邊不少朋友 面對美酒佳肴零抵抗力,然後又給「多 入少出」折騰,那說教式再三強調飲食 要定時、只挑最優質的送進嘴裏,或勤 力做運動等諸如此類的建議,都因為相 近說法太多太沒新意而被當耳邊風。

最近和熱愛瑜伽的友人談吃,從瑜伽角 度說消化,重點在於怎樣去吃,還有其 姊妹系統──阿育吠陀養生法 (Ayurveda)簡單易明可融入生活的進 食法則,對不少人來說有新鮮感,又易 入耳,大家不妨用作參考,讓身心還原 平衡狀態。

瑜伽有聯繫之意,應用在吃,也是生活 化的修煉。每次進食時別想其他,只專 心吃,心無旁騖全情關注進食過程、動 作和食物滋味,吃得自然慢,感受更鮮 明。若說慢食運動喚起大家重新審視和 尊重美食,認真慢吃也有助令人身心合 一,感覺進食過程,就是正念進食 (Mindfulness Eating)。仍然感覺難 掌握?阿育吠陀談消化,特別重視食物 在口裏咀嚼過程,每口食物留在口腔咀 嚼三十次才吞下咽喉,混和唾液的食物 已呈半液,有助胃部健康消化。要留意 的反而是跟友人食飯聚餐時,被人嫌棄 吃得太慢!

照顧好消化之火

可曾不加思索就吃,明明不餓卻慣性點 選相同的早餐/下午茶、抽屜內必要放滿 零食?是時候認真檢視取捨習以為常的 進食習慣。但除了受情緒困擾、忽視身 體感覺盲目地機械式進食之外,食量視 乎體形年歲而人人不同,阿育吠陀典籍 指出每個人體內的消化之火(Digestive Fire)隨天生體質而異,但一般來說, 午間是這把火燃燒得最旺盛的時間,所 以午餐應該是整天最豐盛的一頓,阿育 吠陀經典曾以武士、帝王和乞丐來比喻 早午晚三餐的進食份量,主張一天的開 始要吃得足夠,才有氣力;午晚享受最 好的;晚上進食宜減省愈少愈健康。消 化之火若受影響,如肚餓沒心情吃,令 火無從燃燒,變成酸性帶金屬味液體, 變成胃酸過多。但若飽了仍貪吃密密 食,遠超消化之火的能力,食物無法被 充分消化吸收,停滯在腸胃,人也變得 呆板失去活力,昏昏欲睡。

阿育吠陀理 念,將胃的容量簡單劃為四份,半份是 食物,四分一是液體(包括水、湯、果 汁等,但不宜一邊吃固態食物,一邊吃 飲料,以免「撲滅」消化之火),餘下 的四分一應該留空,以便有足夠蠕動空 間進行消化過程。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2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訪問:治亂世興國史何漢權論新世代「歷史」任務

出版日: 2012/11/23 吳雄

香港最近真的有點亂,尖沙咀街頭上演 地產經紀大混戰,輕耍幾招打擊炒樓的 措施,已足以讓兩幫年輕人拳腳相向。 更讓人心煩意亂的是,香港人的身份認 同也出現混亂,什麼「我係香港人,不 是中國人」,「中國人滾出去」,甚至 有人趁亂扣上港獨的帽子。

這一切看得教育評議會副主席何漢權心 如刀割,他覺得一切都是十年前閹割中 國歷史科的結果。儘管眼前亂世有一發 不可收拾之勢,何校長此時卻想起小學 老師一句話:「樂觀中奮鬥,戰亂中學 習」,奮鬥指推行有香港特色的國史教 育,學習則指年輕一代必須熟讀中國歷 史,為未來尋找出路。

香港人最近突然緬懷起殖民地的時光, 這當然與特區管治無方,北大人公然干 預香港事務有關。但在何漢權看來,這 還是港人不熟悉歷史的後果,「港英時 代的香港人與英國人相隔千里,對英國 人的反感不大,對英國歷史的認識更近 乎零;但我們對中國近代和共產黨統治 的歷史深刻得多,所以有許多猜測和懷 疑,當然這些猜測不是全不合理。」

在殖民地時代創辦的省港盃、滬港盃, 最能體現中港同胞的關係,「我們說省 港盃,而不會說中港盃;現在卻很怪, 為何一定要說你們中國、我們香港呢? 這不是香港歷史孕育下來的價值觀,也 完全破壞了相互包容的傳統。我再強 調,我不是說大陸的民主、平等做得很 好。」

第一次見國旗流淚

今天不少人擔心洗腦,何漢權1984年在 北京已經掉下第一滴淚。「1984年大學 畢業,我第一次坐三十六小時的硬座火 車赴京,火車緩慢進入陳舊的北京城, 背景是民族音樂,鐵道員在月台上清掃 垃圾;然後播音員說:『全世界人民看 中國,全中國人民看北京,歡迎你們來 到北京。』我特別喜歡人民二字。」

「我當時為何流淚?第一,我相對了解 中國近代史,由1842年至1984年,建 國艱難,透過國民黨、共產黨、其他無 名英雄的犧牲,才擺脫列強控制兀立於 全世界之中,第一次有自己的首都,我 真的流淚。這就是民族感,而不是看到 國旗、聽到國歌要感動,所以我說國民 教育的根本在於國史教育。」

「第二滴淚是1989年的六四民運,那天 晚上(屠城)我和太太跪在床前流淚祈 禱,不單是為被槍殺的學生,還是辛亥 革命和五四運動追求的擺脫專制,到六 四卻依然存在,從歷史觀上看,我感到 非常難過。我一方面堅持自己是中國 人,知道中華民族很重要,也知道香港 和中國血濃於水,同時我也透過歷史反 思。」

2000年中國歷史科從課程中消失,何漢 權十多年來為光復中史科喊破喉嚨,至 近日國教風波暫復平靜後,人們才想起 他當年的主張。「很多專欄作家都同意 我的觀點,說搞那麼多國教科,不如教 好中國歷史。有點可惜,我努力十年到 現在才有人和應,證明事情都需要歷史 事件去證明。」

更讓何漢權痛心的是,中國人變成負面 的東西。「我總跟學生說千萬別對中華 民族,或中國人三個字有任何毀傷,更 不要因不了解而攻擊它,這簡直是在攻 擊你自己、歷史、文化。中日戰爭、八 年抗爭死多少人?他們為的是什麼?別 忘記內地人有一段時間沒接受教育,到 經濟改革開放又發展經濟忽略人文教 育,才導致行為上的不文明。但香港人 別以為是高等民族,既然我們如《香港 城邦論》說的那麼優秀,就把國史教育 做好啊?」

誠然,不少香港人其實是五十步笑百 步,反垃圾蟲、隨地吐痰的標語剛撕下 就忘記過去的教化過程。他們看不慣內 地旅客在地鐵裏喧嘩,卻沒注意台灣人 其實也批評香港旅客說話大聲。何必踩 低農村出來的內地遊客?難道只有這樣 才能保住香港人的優越感?香港人何時 才能重拾1997年後逐漸喪失的自信?

香港特色國民教育

何漢權直斥那些高呼不做中國人的香港 人「愚昧」,「為何要來生不做中國 人?你說我來生不做共產黨員就OK。」 其實不做中國人簡單得很,娶個外國老 婆、嫁個外國丈夫,就可以名正言順今 生不做中國人。《來生不做中國人》的 作者大可出攻略書,教香港人如何去掉 中國人身份。何漢權很不齒這樣的作 者,「有多少專欄作家拿着外國護照? 香港有何動靜第一個就跑了。」

香港是學術自由的地方,沒有大陸、台 灣的歷史包袱,應可集思廣益建立有香 港特色的中國歷史科。「前幾天《明 報》社評也引用我一段話:『把中史列 為初中必修科,並直接教授六四事件等 中國近代史實......好的國民教育必須做 到知、情、意、行。』其實國民教育問 題沒解決,政府把它放下就算數,極不 負責任。」

何漢權停一停再說:「香港特色的國民 教育,應該分三方面,第一是國史部 分,第二是國情部分;1978年後的經濟 改革成就、科技發展是國情,這部分需 要講好的部分,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 導致人文失落、文化毀傷、宗教失落、 道德敗壞,這些都要說的,也屬於國 情。第三是港情,香港被英國人統治超 過一百五十年,英國人背後有歐洲文化 和西方價值觀,但同時我們背後有大 陸,屬於東西文化薈萃,說得不好聽是 中西文化的墮落都有。當然也有過去二 三十年的初步民主發展,這些與大陸的 不同亦應談及。」上述三方面香港都有 專家學者,還有具教學經驗的老師,只 要政府用一兩年時間啟動,就能力挽目 前的狂瀾。

何漢權表示歷史是過去和現在永不終止 的對話,這些對話產生很多價值和事 實,從而帶動明日之路如何走,是不斷 循環的過程,若沒有歷史將變成惡性循 環。「美國至今還是世界第一,就因為 他們重視歷史,他們的名牌大學雖沒有 明文規定讀本國史,但如果中學沒修讀 一定的國史學分,名牌大學不會收你。 所以有的東西只能做不能講,香港卻相 反,本來理科已不用讀歷史,現在中一 到中三超過一百三十家學校沒有中國歷 史科,你說怎辦呢?」

眼下國民教育和國民身份認同的紛爭, 在何漢權看來就是2000年殺掉中國歷史 科的必然後果。他覺得負責教育政策的 官員、建制派、民主派都有不可原諒的 責任。

直斥官員死不認錯

「2000年是關鍵的一年,當年課程發展 進行改革,把科目分為八個學習領域, 中國歷史科化成元素擺入人文社會領 域,當時我強烈反對並提出第九領域, 其實就是國史和國民教育。可是政府不 理,教育餐他不吃,偏偏要吃政治飯。 我知道特區政府很不喜歡我,以我所知 課程發展處一聽到何漢權就咬牙切齒, 就差沒用飛鏢插我。至於政府和教協根 本不對立,枱底下不知多好朋友。當課 程改革官員把中史科切割,我已經聞得 到國民教育將出現問題,當時我告訴羅 范椒芬(前教統局長和教育署署長)、 陳嘉琪(前課程發展處總監)就算不恢 復,也請出信給全港學校,讓他們重視 中史科,但他們連這樣卑微的要求都不 答應。」

說起閹割歷史科的歷史,何漢權不吐不 快。「這些官員就是不肯認錯,非要等 到十二萬人包圍政府總部。如果還不將 教育發展有長期、短期、中期的規劃, 我覺得不用多等三十四年,所謂五十年 不變就完蛋。香港在中國裏還有什麼價 值?其中之一是良好的教育,但我們竟 連中史科也保不住?我現在我很擔心羅 范繼續在行政會議,會不會經過一段時 間願意改過呢?她再不願意改,不恢復 中國歷史科,將是歷史的罪人。」

何漢權表示國史教育應該由初中做起, 高中起碼有通識科,但必須慢慢恢復中 學讀三年中國歷史科。不知不覺間,香 港社會的陰謀論也取代了溝通和對話, 「這十年來有很多猜測,有人猜測是否 大陸第一步取消中國歷史,然後成立德 育和國民教育科,就我所知事實並非如 此。起因是2000年中國歷史科遭閹割, 一路下來的課程發展處的頭頭們,也不 願意承擔錯誤,於是一錯再錯。」

除了官員,立法會的議員們也有不可推 卸的責任。「不論民主派、建制派都 好,我想問你們在這個議題(廢除中國 歷史科)做過什麼?尤其建制派,那麼 多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他們有沒 有像我那樣有任何具體行為?當然,這 些換不來選票,他們覺得政治重要過教 育專業,建制派的議員是不是要記過! (他說時拍了拍枱),簡直是污點來 的!(啪的又拍了一次枱)」

「為什麼我要出來選議員?就是要把教 育專業退還給前線老師,如果我是立法 會議員,憑我的經驗、所學、實踐的, 當年我一定反對他們搞中國歷史科。說 真的,司徒華、張文光,一直堅持自己 是愛國者、有民族感,眼見中國歷史科 這樣被閹割,早就該出聲啊!4月國民 教育獨立必修課獲得通過,民主黨人也 是贊成的,張文光當時是議員,你們做 過什麽?」

看清看楚政客嘴臉

4月,何漢權成立的港大中史碩士同學 會和教育評議會去過立法會,與議員張 國柱、譚耀宗、黃毓民、葉劉淑儀見 面,再次讓他看清政客的嘴臉。「張國 柱和譚耀宗坐在那一言不發,葉劉淑儀 和黃毓民支持我們的觀點,講了很多中 史科的重要性,後來也只有葉劉淑儀在 會議中提出質詢,毓民雖沒有任何行 動,但起碼也說了幾句。」

上至高官、下至議員統統以政治手段解 決教育問題,結果香港教育一系列改革 都淪為災難。「比如語文微調、優化班 級、語文基準試等等,統統都用政治解 決問題,這樣只能解決問題於一時。比 如語文微調,我還是弄不明白,為何 85%學生可以用英文,那剩餘的15% 呢?自生自滅?其實初中用母語教學, 至高中加強英文,這些都是經過專業研 究的,證明可行的。」

「還有語文基準試,當年不是教協第一 個出來反對的,當時我在《經濟日報》 率先警告政府要注意,要改善語文水 準,必先吸引有質素的人才,此外也要 減少教學節數,而不是要老師們去考 試,證明他們有這個資格可以教。你不 賦予他們教育使命,製造出不尊重教師 的環境,怎麼行?不是小班就能解決問 題的,不信去問老師寧願減少英文課節 數,還是教小班?」

「就算老師基準試過關還是不會開心, 因為得不到信任,不過關的只好退休。 我當時說必須有三通,第一讓老師選 擇,第二是豁免制,如果校長覺得教師 教學效果好,或派人看他們上課,未必 要考試;第三是進修。當時還沒有上街 遊行,但政府就是不聽;上街之前的晚 上,我去教協總部勸司徒華、張文光一 起向政府提出三通,但他們善搞運動當 然不同意,因為遊行才是他們的強項。 張文光說過水閘論,把水蓄到一定程 度,然後由他拉閘。」

不管怎樣,國民教育風波總算冒出學民 思潮這樣的新一代,讓人對社會有所期 盼。「黃之鋒八九個月前找過我,問我 學潮有什麼可做,我說難得中學生開始 關心社會事務,既然每次能凝聚那麼多 人,我覺得應該有個讀書會,認真了解 歷史發展,這樣的話去談國民教育,不 會第一句洗腦、第二句洗腦、第三句還 是洗腦,這樣可以吸引人注意,也經得 起歷史考驗,而不是作政治對抗。」

最後何漢權分享小學老師的十字真言, 與全港教師、學生共勉,「記得小學老 師在黑板上寫過:樂觀中奮鬥,戰亂中 學習。如果我不樂觀,我如何支撐這十 年?第二句現在未必合用,因為他當時 是抗戰時期,就是苦難中讀書。」

記者跟何漢權道別前忍不住說了一句: 「其實也不會不合用,改成混亂中讀 書!這就很符合今天年輕人的處境。」

撰文:吳雄
攝影:郭錫榮
walterng@hkej.com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9

一個照亮世界的理想 Ned Tozun

出版日: 2012/11/22

非洲貝寧的一個村莊裏,一個小男孩遭 翻倒的煤油燈嚴重燒傷。這起意外,加 上世上仍未獲得可靠電力供應的二億三 千萬人,便推動d.light design兩位創辦 人Sam Goldman和筆者(Ned Tozun) 共同研發了太陽能燈原型,同時構思了 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要為世界各地的 人們帶來安全、明亮、使用可再生能源 的照明,d.light design因而誕生。

d.light design是一家社企,目標是為得 不到可靠電力供應的顧客創造新的自 由,使他們能夠享受更光明的未來。公 司2007年成立,我們的產品為顧客提供 乾淨、安全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照明, 既可提高晚間的生產效率,又可省掉煤 油的開支,取代危險的煤油燈,提高健 康和安全,減少全球碳排放量。

堅持信念最重要

在過去五年裏,d.light售出超過二百萬 件產品,改善了散布在四十多個國家裏 一千萬人的生活。我們的目標是在2020 年前讓一億人得益。d.light在肯尼亞、 印度、中國和美國均設有地區辦事處, 並在全球的社會底層市場中,以創新手 法,進行產品開發、製造、分銷和推 廣。

為了讓生產能夠達致我們要求的規模, 同時能夠把產品價格降至顧客可以負擔 的水平,我們選擇中國作為產品製造基 地。對於電子行業,中國仍是當今世界 上最理想的製造中心,以最低的成本提 供最優質的產品。我們在深圳和香港成 立辦事處,以支援我們的業務和銷售, 並與供應商和合約製造商密切合作,確 保產品有最佳質素。

d.light的業務已拓展至世界各地,我們 發現香港是最方便營商的地方之一。香 港政府投資推廣署協助我們辦理公司成 立的文件和手續、開設銀行賬戶,並找 到一間辦公室。香港的地理位置有利與 世界連繫,尤其是亞洲、非洲和中東地 區,是一個真正的中心,幫助企業,包 括社會企業,將影響擴展至全球。

在深圳和香港居住的三年多裏,我看到 商界的專業人士和年輕人對社企的興趣 日益增加。我遇到許多人希望做些有意 義的工作,且對本地和國際的社會問題 有着濃厚興趣;但我也遇到一些人對從 事社企有所保留,因為這需要放棄穩定 的工作,並可能有違家人的意願。

對於香港有志成為社會企業家的人,重 要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要準備隨時隨 地向其他人推銷你的想法,包括投資 者、潛在的合作夥伴、甚至朋友和家 人;愈多前輩和周遭的人相信你、鼓勵 你,成功機會便愈高。有一些具有智慧 和實力的友人襄助,包括向你提供創 意,優化你的營商計劃,以及在困境中 鼓勵你堅持下去,這都會讓你走起來的 每一步都變得容易一點。不過,對未能 全力支持你的家人和朋友,也別要求過 多,因為要陪伴創業者承受所有創業中 不可避免的跌宕起伏,只有心志特別堅 強的人才可做到。

雖然想起失意可能令人沮喪,但我發 現,失敗在任何一個企業家的經驗中, 都是必要的,也是必定的;我們從失敗 中學習到最多,而過去的失敗也會成就 未來的成功。在d.light之前,我也曾創 辦數家公司,一些失敗了,另一些則不 大成功。願意不斷嘗試,然後還是嘗 試,終可以達到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目 標。

我也希望在香港和中國內地的社會企業 家無懼想得太大太遠,與其成立一家小 店推動社會使命,不如考慮開辦能夠產 生更大影響的業務。如果一種需求存在 於你居所的周圍,那麼它很可能也存在 於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甚至有可能是 整個國家和世界。請記住,尋求五萬或 五十萬美元的資金,要花的工夫幾乎沒 有分別。

目標必須訂得遠大

我和森姆成立d.light的目標,是要令煤 油燈從此在地球上消失。我們知道,這 是一個宏大的目標,正是這個宏大的目 標推動我們想盡辦法惠及世界各地有需 要的人,例如尋求以百萬美元計的資 金、把生產基地設在中國......。正是由 於一開始就訂立這個遠大的目標,我們 才能達到今天的規模,但我們沒有就此 罷手。

事實上,世上為數不少的家庭和人口仍 然都得不到傳統電力網絡的覆蓋;對這 現狀了解得愈多,我們的目標就變得愈 大。雖然我為d.light迄今的成就感到無 比自豪,但我亦深深知道前面還有更多 工作有待完成。隨着新興國家和沒有傳 統供電網絡的國家的人口高速增長,以 及全球能源需求倍增,試圖通過傳統電 力網絡供電的方法解決能源貧困問題, 乃是不可持續的。我們相信,在社區、 家庭和個人層面的小規模範圍內解決能 源供應,才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希 望太陽能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變得取用 便捷、價格實惠和形式吸引,較之傳統 的供電網絡更為理想和可行,並取而代 之。

我清楚知道,這是一個很大的夢想,或 許用上我畢生的時間和精力也不可能達 致,亦非單單依靠d.light一家機構即可 做到,但也只有遠大夢想,才能把世界 變得更美好。我期待在未來的歲月裏, 可以看得到遠大的夢想和影響世界的改 變在香港和中國出現。

作者為d.light design共同創辦人(英文 原稿由黃秀麗翻譯)

社企民間高峰會.之三十

社企民間高峰會2012國際研討會,舉辦 日期為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網 站: http://www.social-enterprise.org.hk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2

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

獅龍何需打壓 國教要如是搞 練乙錚


2012年11月22日

獅龍何需打壓 國教要如是搞


上周二絀文刊出後,有讀者來郵與筆者商榷「分離意識止於民主」之說。我們談論的分離意識,以及有關的民族自決,指的是長期受壓迫的民族的一種求解放的心態和要求。先前說過,「民族」指的是有共同語言、聚居一地、自成一體而與周邊其他地區在經濟上、心理特徵上都有明顯差異的群體。前文說的「分離意識止於民主」,有此特定意境。

獨立意識和分離主義
先看一個活生生的事例,以便釐清一些概念。前不久,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得勝,過後沒幾天,出現一個「分離運動」;先是南方路州、德州等的一些保守派發電郵到白宮網址要求批准獨立,繼而五十個州都有共和黨泛紅支持者響應,簽名總人數達七十萬,十分熱鬧。不過,這些「分離主義者」,單從「聚居一地」那個要素看,便知構不成一個民族:論地區分布,藍紅相交錯,便是同在一個家庭裏的成員,這次總統大選投票投哪個,也常有分歧。
然而,更重要的是,這個運動,橫看豎看都不像是受壓迫社群的反抗行為,而只不過是有些選民,包括一些如地產大亨Donald Trump的那種人,選輸之後鬧着出點氣的東西;下一回大選,要是他們贏了,莫說要分離,就算打死也保管不會跑(德州比較泛藍的el Paso市隨即也有人發起聯署,說如果德州獨立,el Paso就馬上從德州獨立出去;那就更搞笑)。
再看一個比較嚴肅的例子。美國歷史上南北戰爭時期的分離主義很嚴重,好像也是在民主體制之下出現的呀,那又怎麼看?那時候的美國南方,說不上是一個受北方壓迫、要起來反抗的群體住域;相反,當時南方要分離,是因為該地處統治地位的白種人要擺脫聯邦政府,以維持他們對當地有色人種的奴役。因此,美國南北戰爭的事例,也不符合上面第一段指定的討論意境。
其實,看深入些,在南方,真正有理由要搞分離的,是受壓迫、沒有民主權利的黑人。但是,他們根本沒有組織起來搞分離的條件,於是只能個別往北方跑,可幸從南到北都有善心人沿途為他們提供方便;此所謂的「地下列車」,正正是美國歷史上受壓迫者的一個分離主義實踐。其後,南方的白人政權戰敗,黑人不再當農奴家奴;幾年之後,憲法第十三、十四、十五修正案通過(統稱「內戰與重建修正案」),黑人得到平等政治權利,開始生活在民主體制下面。此後,儘管社會上很多方面的種族歧視遠未消失,分離主義時有出現,但始終不成為黑人社群裏的主流意識。
另一個反例似乎是蘇聯解體、東歐民主化之後,斯洛伐克與捷克的分離。之前,在蘇共傀儡政權統治下,捷共佔據權力主體,斯洛伐克人常受壓迫,早已產生強烈的分離意識,故蘇共一解體,民主根本未有時間發揮作用,分離便成為事實。然而那可說是歷史上最平和、最善意的分離,雙方都認為是一件美事;分離之後,兩個民主化了的國家彼此之間的關係亦十分好。
確切點說,民主能根除民族壓迫引致的獨立行為,但不一定能消弭其他原因引致的分離意識;那好比完善的法治並不能阻止一些憤怒的人行兇,卻能保證不會有人因為得不到社會公平對待,申冤要靠暴力。
發生在聯合王國的蘇格蘭分離主義運動又如何呢?那個運動有三百年歷史。在民主體制下,蘇格蘭逐步取得愈來愈多的自主權。1998年,聯合王國通過《蘇格蘭法》,賦予蘇格蘭組織自己的議會的權力,只要求該議會不違反聯合王國及歐洲議會通過的人權法。聯合王國已經同意,2014年蘇格蘭將進行只在境內居住人士參與的獨立公投。公投將有一至四個選項,獨立或保持現狀或是其中兩個,另一個可能是「DevoMax」(即maximum devolution,權力的最大限度下放,指的是完全自治之餘,蘇格蘭只按比例負擔國防和外交的開支;亦稱聯邦制選項)。
近年的民調顯示,蘇格蘭境內支持徹底獨立的人數已下降至四分一以下,支持DevoMax的,則上升至四成以上,其餘則是 「取得更多權力下放而留在聯合王國」或「保持現狀」的支持者。可見,按民主要求給予蘇格蘭人真正高度自治,獨立方案或分離主義的市場就自然萎縮。
北京要香港長治久安,不妨參考上述英國的例子。到那一天,香港政制徹底民主化了,高度自治實現了,大陸政治上也穩步開展改革開放文明化,則再加上大陸經濟發展能提供予港人的物質誘因,有人要在香港搞獨立公投也絕對無妨,更何懼區區幾支獅龍旗?
大陸人和香港人
香港絕大部分人沒有「離中傾向」,卻有不同程度的「拒北意識」,不希望大陸過分影響香港,這包括很多愛國人士、左派當權派等在內。拒北意識較濃的,還可冠以「拒共」、「反赤化」等名稱,亦相當普遍,近年更有增加迹象。然而,在一般拒北人士的心裏,懷善意希望大陸變得愈來愈好的,無疑是大多數。港人在這種看似矛盾、實則相當中庸合理的心態底下,怎樣才可以好好教育下一代,正確對待自己的國民身份和認同呢?
一個先決條件是,中共不在政治及社會意識形態上敵視、歧視大多數港人。那會有反效果。其實,共產黨也許沒留意到,它沒有權利,更沒有道德優勢去採取那種態度。原因從兩方面一看就明。
大陸人和香港人,同是專制政權之下生活的人;過去,分別在於是黃皮膚專制還是白皮膚專制,是全面專制還是局部專制。今天,大陸去掉了經濟專制的大部分,政治還未開放,多種自由還欠奉;香港則只剩下政制方面還是半專制,其他方面大大超前了。就算是按馬列理論看,香港也更接近「資產階級民主」,比大陸快了半步,因而比較先進。如此,大陸沒有資格歧視香港。
大陸人和香港人,同樣受過文化思想方面的奴化,從自身的華夏傳統割裂。大陸是受馬列毛奴化,遭遇文革刀槍棍棒式的文化割裂;香港是受英國殖民奴化,被軟刀子割裂。在大陸,華夏文化幾乎蕩然無存;在香港,傳統荒腔走板但還可苟延殘喘,受影響到底因人而異,有的保存很好還放了異彩。如此,香港人固然不應認為大陸人全都愚昧落後,大陸人、共產黨就更無理由高高在上振振有辭歧視一般香港人的西化奴化。
六十年來,香港人經歷過的,很多很有價值;制度建設方面,吸納、消化了很多西方的好東西,尤其寶貴。因此,「香港人」這個概念,在香港人自己的心目中,儘管朦朦朧朧,基本上是正面的;如果因為認同這個概念而受到來自大陸的敵視與歧視,港人本能反應就是守護,若敵視者變本加厲,態度變成行動,守護就變成反抗。
在這個守護與反抗的過程中,馬列哲學意義上的「自為意識」便從無變有、從弱變強、從朦朧變清晰,斯大林說的少數民族心理特徵便漸漸成形,遇到再進一步打壓的話,質變出分離意識便在所難免!所以,筆者說,要香港人的下一代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國民身份和認同的話,中共必須停止敵視「香港人」這個概念,學會和和氣氣接受原汁原味、有點西化奴化的香港人。
至於香港人,在考慮自身認同之時,要有一種健康的自視和自信,不可在強權政治之下自我矮化。一個集體自卑的群體裏的人,不可能成為進取的、優質的國民。
國民教育——序言、四課
因此,適合香港的國民教育,出發點不宜是一個容易引起意識衝突的概念如「政權中國」,因為這個政權中國一向歧視、敵視「香港人」。理想的開局,應該是在「序言」裏開宗明義提出「一個華夏屋頂之下三個不同但平等的文化實體」的觀念,講香港在華夏時空裏的特殊位置。如此強調有明顯區別的文化實體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強調包容、平等和彼此值得尊重之處,國民教育就有一個鞏固的、統一的基礎。
然後,國民教育第一課就應該講香港人的優點,講如何當好香港人、本分人;第二課就應該講香港人要以自身長處貢獻祖國,憑本身特點回饋華夏文明,過去如此,今後亦然。第一課是根本,因為香港人不意識到自身優點的話,第二課就無從講起。香港的邊際貢獻,主要在「質」,而其他大陸省市的邊際貢獻,主要還在「量」。與大陸各省市比,香港的「質」非常獨特,京官看不慣,覺得刺眼,再戴上特定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偏見就會加深(港人對大陸也有偏見,但成因不同)。
這兩課國民教育,不僅適合港人,京官特別是派港京官也應學習,才不會輕率地認為「中國」多你們幾個不多、少你們幾個不少,不給你水喝,你就馬上完蛋。那些都是典型「政權中國」的話語,目的是矮化港人,是主子對奴才說話的口吻,唯一效果是增加分離意識。
適合香港的國民教育,還有第三課、第四課。
第三課是反殖。後殖民時代,港人如何反殖?什麼才是今天最需要的反殖實踐?論禍害,殖民主義罄竹難書:主權侵犯、人權踐踏、文化壓抑、種族歧視、經濟剝削、社群對立、認同扭曲,都有;殖民者能夠如此作惡,很重要是建立了一套壓迫性的、與民主原則對立的殖民主義法權。不同的時期,上述幾方面的禍害深淺有異;有些隨着時間減弱,有些因為回歸而消失,有些卻保留下來了。現階段反殖,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奴化」指摘上面,那麼,除了延續、加深社群對立之外,沒有真正好處。今天,港人反殖的主要內容應該是剔除遺留下來的、當下統治階級自覺或不自覺沿用的各種反民主的殖民主義法權。
特區政制裏的專制成分,如立法機構無實質提案權(即所謂的「行政主導」)、功能組別小圈子選舉,等等,都是殖民主義法權得到保留的例子。其他如近日引人關注的《廣播條例》,其對大氣電波的壟斷,就更是殖民專制老傳統。民主開放的地方如台灣、澳紐、歐洲、北美,電台電視台多得不可勝數,內容百花齊放,受眾各適其適,規管只限於反壟斷和一些文明守則。香港則還是殖民時代的老樣子,廣播審批權牢牢握在一個反民主政府手裏。
筆者2008年寫過五篇文章,從政治、文化、技術等層面分析批判特區政府的廣播壟斷,當局卻以「香港山多地少、頻道太多彼此干擾」回應,當時已經完全站不住腳;到了數碼廣播技術成熟的今天,廣播頻譜容量幾乎無限,當局又有諸多其他藉口推搪,就是不開放給大眾。支撐這個殖民時代遺留下來的管治手段,就是《廣播條例》裏的一些專制法權【註】。國民教育的反殖課,除了要教導學生歷史反殖,更要提醒他們現實反殖,指出哪些是繼續存在的殖民主義法權,讓他們能夠鑑別,從而知到努力方向所在。
第四課包羅萬丈,講的大概就是「國教課程指引」裏的各種具體知識和價值觀念,不過還要補上「指引」的不足。月前筆者撰文討論「指引」兩大漏洞,其一是不反殖,其二是完全不提中華民國。民國百年,功過都非常突出,近年更發展出華夏文化時空中最完整的民主與自由。中華民國這方面的實踐,與香港的法治和廉政,都是華夏文明中的瑰寶;如非政治偏見,怎可隻字不提?
今天,國人分隔兩岸三地,客觀關係,以彼此防範、排拒乃至敵視為主,融合的因素太少;大陸那方還要以吃掉對方為目的,直接助長分離意識和獨立主張。筆者提的國民教育,對症下藥,目的是達致華夏文化屋頂之下不同社會之間的最廣泛融和。不過,有一點要強調,筆者由始至終不贊成國教不倫不類獨立成科。上述一「序」四「課」,都不指具體學習單元,而指要貫徹到學校裏正常的歷史科、地理科、公民科、語文科裏的不同層次的學習主題。唯有這樣的國民教育,建構出來的認同,才是有機的認同;這樣認識到的中國,才是可愛的中國。
註:筆者五篇論廣播問題的《信報》文章,收錄在2008年天窗出版社出版的《練乙錚文集.香港》的「政策」部分,分別是〈永不消逝的電波〉(2008.1.11);〈政治自由的地方多電台〉(2008.1.12);〈政府應參考加國電台審批程序〉(2008.1.15);〈電台發牌制度三大政治問題〉(2008.1.25);〈如此亞洲國際都會?〉(2008.1.24)。或者《信報》網編可把文章的電子檔找出來放在筆者的博客裏,給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信報》特約評論員

蓮花、菊花與白菜 岑逸飛


2012年11月22日

蓮花、菊花與白菜

提起蓮花,便使人想起佛教,如來的佛座,即作蓮花形,稱為「蓮臺」。佛家言性,也多以蓮為比。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也都是坐在蓮花之上。其餘菩薩,有的手執蓮花,有的腳踏蓮花,或作蓮花手勢。寺院牆壁、藻井、欄杆、香袋、拜墊之上,也到處雕刻、繪製或縫繡各種蓮花圖案
非只此也,佛國為「蓮花國」;佛教道場稱為「蓮剎」,「剎」為梵語,即西方淨土;念佛之人稱「蓮胎」;佛眼稱為「蓮眼」;釋迦牟尼的手稱為「蓮花手」;僧尼受戒稱「蓮花戒」;僧尼袈裟稱「蓮花衣」;五智中的妙觀察智稱為「蓮花智」;稱善於說法者為「舌上生蓮」;淨土宗又稱「蓮宗」。總之,蓮與佛教結了不解之緣。
談蓮花更不能不提周敦頤的《愛蓮說》,這名篇僅──九字,篇中名句詠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膾炙人口。但愛蓮花的周敦頤可不是佛教徒,他是寫《太極圖說》的易學專家,又是宋代理學的宗祖之一,是個易學與儒學相兼的人物。他以易學研究佛學,謂「一部《法華經》,只消一個艮字可以了。」那是用艮卦闡釋這部經書,顯然過於簡化。周敦頤說「蓮,花之君子者也」,是借蓮花讚頌儒家的君子人格。講儒家君子,他不用傳統上喜用的梅、蘭、竹,而挑選了蓮花,是否受佛學影響,也成疑問。他形容蓮花「出污泥而不染」,而佛經也有類似說法,如《大般涅磐經》云:「清淨不污,猶如蓮花。」《大智度論》云:「譬如蓮花出自污泥,色雖鮮好,出處不淨。」以及《華嚴經》云:「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謂常樂我淨。」
畢竟蓮花似乎已充滿佛家色彩,用蓮花來講儒家或道家似有點格格不入。或說講道家可用菊花,因為喜歡田園生活,有隱逸詩人之稱的陶淵明酷愛菊,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但李清照的「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的黃花似是殘菊,一點也沒有道家的逍遙。而唐代黃巢的詠菊詩:「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裏的菊花已變得氣勢迫人。
講道家我反而想到白菜,國畫大師齊白石有一幅大白菜圖,獨論白菜為「菜中之王」,並讚「百菜不如白菜」。民間說「豆腐白菜保平安」,白菜是平常菜,林子祥唱的《分分鐘需要你》,有句謂「鹹魚白菜也好好味」,正是道家講少思寡欲的鮮活反映。

本質樸素美學--枯山水庭園 香港電台

出版日: 2012/11/22
古往今來,世界各地的皇族顯貴都喜歡 庭園。他們在皇宮大宅之中置一庭園, 園內景致任其擺布,展現萬種風情,閒 時流連其中,樂而忘返。
不過,日本卻 有一種庭園,面積小巧,只得砂石苔 蘚,同樣蘊含無窮趣味,令人着迷,這 就是枯山水庭園。 枯山水庭園早見於平安時期,但當時更 盛行的是,中國傳入、有山有水的迴遊 式庭園,以觀賞遊玩意味較重。
隨着室 町時代禪宗佛教盛行,庭園設計吸收了 北宋禪意極濃的水墨畫風格,加上禪宗 講求簡約純淨的意境,枯山水庭園的造 園工藝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成為表現 「侘寂」的最佳典範。
「侘寂」——日 本美學,強調本質樸素之美。 枯山水庭園構造精妙簡潔:在一片白砂 之上,以耙劃製出各式紋理,再以兩三 塊為一組立起石頭,海洋島嶼、高山河 川等景色已然——呈現。不過,景物帶 動人的情緒,砂石的擺放又隱含不同寓 意,觀看的人靜靜坐在庭院一旁,各有 領受,禪意盡在不言中,那份感動可能 一閃即逝,正好詮釋了侘寂之美。
枯山水庭園多見於日本的禪宗寺院。而 在京都,有兩處的枯山水庭園尤為著 名,分別是龍安寺及大德寺大仙院。 龍安寺建於1450年,應仁之亂時曾遭焚 毀,1488年重建,之後由豐臣秀吉和德 川家族加以擴建,形成今天的規模。龍 安寺方丈館堂外的方丈庭園,本來只得 寥寥的知音人, 但1975年英女皇訪日之 時,指明要造訪龍安寺,更對這庭園讚 不絕口,方丈庭園因而聲名大噪。
水墨畫留白意境
如今,龍安寺方丈庭園每天都有不少遊 人在門廊之上沉思。只見這二百五十平 方米左右的小小庭園內鋪滿白砂,十五 塊青石分三組擺放,留下大片白色空 間,頗有水墨畫中「留白」的意境。
據 說人處身庭園之中,無論從任何角度 看,都不可能看清所有石頭。這內裏的 隱義有不同解說,一說指其寓意是世界 之大,無人能看到完整,明白了這一 點,就應放下執着;另有一說指,三組 石頭代表「虎負子渡河」的故事。
話說虎媽媽帶着三隻小虎準備渡河,牠 每次只能帶上一隻游過河,但三隻小虎 之中有一隻特別兇猛,留下牠與兄弟獨 處,兄弟必遭殺身之禍。
虎媽媽思前想 後,想出迂迴的方法,自己多走一轉, 終於把三隻小虎安然帶過河。故事中的 惡小虎寓意人的惡念,故事提醒眾人, 放下惡念到達彼岸並非易事,宜多花功 夫,時時自省。 大德寺另一風格 和龍安寺一樣,大德寺亦建於室町時 代,內有二十多個塔頭別院,平日並非 全部對外開放,可幸大仙院是其中一個 經常開放予遊人參觀的別院,而大仙院 的方丈石庭是不可錯過的庭園。這個石 庭除了砂石,還用上了枯木、常青植物 等材料,加上苔蘚,形成深淺不同的青 灰色調,看起來更像一幅立體的山水 畫。
和龍安寺不同的是,大仙院方丈石庭並 非一目便可瞭然。它圍繞整個方丈館 堂,每一邊都有不同景致。白砂形成的 水流時而波濤洶湧,時而在亂石中穿 流,走到最後,景色忽然變得開朗平 靜,有如到達大海。有說這代表人生經 歷了不同階段,最終懂得放開,有歸於 無。
只可觀而不可踏
枯山水庭園中紋理分明,遊人只能觀 賞,不能踏足其間,所以亦有「拒人」 庭園之稱。打理白砂的紋理是僧侶必修 的功課。他們每天早上開寺之前要以耙 整理白砂,撿走從矮牆外飄來的落葉, 令庭園數百年來保持不變。 若有機會到龍安寺一遊,請不要錯過方 丈館堂後方的「蹲踞」。
「蹲踞」是茶 室前洗手用的裝置,叫作「蹲踞」,意 指即使是達官貴人到此也要蹲下洗手, 以表謙虛。龍安寺的蹲踞外圓內方,方 形的注水口從上方起,順時針方向依次刻上「五、隹、疋、矢」四字,加上方 形注水口所代表的口字,化成「吾唯知 足」四字,提醒來客知足常樂。在這裏 洗洗手,放下煩惱,便可繼續悠然上 路。
旅遊資訊
1. 龍安寺是世界文化遺產,公元1450年 興建,細川勝元在此開設禪寺,稱龍安 寺。 開放時間:上午8時至下午5時(12至2 月冬季期間由早上8時半至下午4時半) 入場費:400日圓 前往方法:市營巴士龍安寺站(地鐵東 西線三條京阪站前轉乘59路巴士)
2. 大德寺是臨濟宗大德寺派的大本山, 屬於日本的佛教禪宗派別之一,而這也 是在日本公認體驗禪道的最佳場所。大 仙院精巧的方丈石庭也是頗具盛名。 開放時間:上午9時至下午5時(冬季只 到下午4時半) 入場費:400日圓 前往方法:從京都車站搭烏丸線到北大 路站,從那邊到寺廟搭巴士或計程車都 只要5分鐘,走路也只需15分鐘。
龍安寺 by b.ip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從淨土到古都》 由韋佩文、陳軒明、林翠怡擔任主持。 節目逢星期日晚上八時至八時三十分於 香港電台第一台(FM92.6-94.4)播 出,港台網站(http://rthk.hk)同步播出 及提供節目重溫。 撰文、攝影:香港電台 (文字整理:邱焱)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7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舌尖上的中國夢 占飛



2012年11月20日

舌尖上的中國夢

港版《舌尖上的中國》(共七集)已播了六集,觀眾嚥了六個周末湧在喉頭的垂涎,才漸漸發覺,這一連串美不勝收的「影像中國」有一段強烈的時差──那不僅僅是從央視版到TVB版的半年時差,也不僅僅是一個大國飲食文化三千年的時差,最強烈的時差,倒是從今年5月至今這半年正在改朝換代,亦即十八大從醞釀到定局的時差。
這半年的時差非同小可,與《舌尖上的中國》差不多同期在央視啟播的還有一套電視劇《知青》,兩者恰如這半年來的「中國蒙太奇」──也許首先要問,誰是「知青」?從今年5月至今所鋪陳的「中國」與「知青」已呼之欲出了,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王岐山……都是「知青」,傳說中的「知青治國」時代終於來臨了。
現在有三個中國
《知青》的編劇梁曉聲是知青,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也是知青,或者應該說,六十歲左右、與新中國差不多同齢、經歷過文革十年、稍具知識(非文盲)的一代人,都是廣義的知青。正因如此,《舌尖上的中國》與《知青》彷彿異口同聲地訴說一個中國夢,預言一個倒影於唏噓往事的中國新時代
也正因如此,《舌尖上的中國》的影像愈是美不勝收,愈是教人垂涎欲滴,便愈是悲哀,因為知青都經歷了飢不擇食的文革十年,從「傷痕小說」到「新時期小說」,都殘留了「舌尖上的口腹之欲」。
阿城的《棋王》寫到知青烹蛇,堪稱經典,當中有一段彷彿為這一代人「立此存照」:「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裏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舌尖上的中國》在充斥着食物危機的時代播出,更是悲哀,從毒奶粉(這是自由行淪為搶購奶粉團的由來)到礦物油到假雞蛋,在舌尖上蠢動的,都是焦慮與惶恐,真教人寢食不安,那倒是「舌尖上的傷口」。這就難怪身為全國政協的梁曉聲的新書叫做《鬱悶的中國人》,今天看來,似乎要比當年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還要沉痛。
沉痛,因為柏楊說的是過去的中國人普遍陋習,而梁曉聲卻說「現在有三個中國」:「一個是數字中國:高速、高鐵、高樓、GDP、國家實力、外滙儲備和富豪榜;一個是網絡中國:很多人不快樂,鬱悶、憤怒、罵娘;還有一個是身邊的中國:也就是每個人每天過的日子,相比從前,確實好些了。只有三個中國疊加在一起才是真實的一個中國。」
在食物恐慌時代,《舌尖上的中國》呈現的,只是一個「舌尖上的中國夢」,「中國夢」是什麼?
讓同胞不受折磨
黃霑《中國夢》(羅文主唱)寫的歌詞說,那是「我的夢和你的夢/每一個夢源自黃河/五千年無數的渴望/在河中滔滔過/那一個夢澎湃歡樂/那一個夢傾湧苦楚/有幾回唐漢風範/讓同胞不受折磨……」黃霑去矣,羅文去矣,「中國夢」仍殘留在舌尖。
《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佛里德曼(Thomas L.Friedman)上月為《紐約時報》撰文,題目正是〈中國需要自己的夢想〉,他問道:以習近年為首的新一屆中國領導人有一個有別於「美國夢」的「中國夢」嗎?
文中指出只要花幾天到中國旅遊,答案就昭然若揭,中國的三億中產階級2025年將增加到八億人,他們可不必擁有「美國夢」的「三大」:大汽車、大房子和吃麥當勞巨無霸漢堡(a big car, a big house and Big Macs),中國的水資源已是一個大難題(那大概就是當下「舌尖上的渴求」),如果「中國夢」與「美國夢」畫上等號,恐怕還需要另一個星球的資源始可滿足需求。
撰文:占飛
2012年11月20日

舌頭情意結

西方媒體常用「一個時代的結束」(the end of an era)做標題,去年2月,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華爾街日報》就隨手用上〈一個時代的結束〉這個標題,那是說,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意味着日本的經濟勃興時代的終結,中國經濟崛起的時代正式來臨。
然而,這樣信手拈來的標題相當可疑,仍停留在「舌頭情意結」(tongue complex)的中國目下只能是美國第一大債權國,要真正成為全球經濟體的「老二」,同志仍需努力。「舌頭情意結」並不是心理學術語,只是指有好一些中國人總愛用舌頭逞一時之快──既舌頭來解饞,有時會飢不擇食;也用舌頭來「吹水」,北方話叫「侃」,閒侃,瞎侃,有時會口不擇言。
第一要務
那就是說,「舌頭情意結」只講求爽不爽,過不過癮,至於真真假假,卻一如中國式食物,常常都以假亂真;亦一如「吹水」,只是「隨口噏」,無從辨別那是諾言、戲言、閒言,還是謊言。
目下中國第一要務就是「打假」:假賬、假貨幣、假歷史,假文件、假新聞,假身份、假食物,假婚姻,假工程……此外,還有假學歷──莫言也很愛「侃」,還「侃」出了一則中國式笑談(要是在外國,那就是醜聞了),他自揭在文革時期「謊報學歷」,話說1973年,他到棉花廠打工,登記時瞎填學歷為初中一年級,很快就被揭穿了,尚幸諾貝爾文學獎不必填寫學歷。梁曉聲倒「侃」得特別沉痛,「中國人的鬱悶由來已久」,文革過去了,不愁吃喝了,「但蘇丹紅、牛肉膏、瘦肉精、染色饅頭、硫磺薑出現了;學校不包分配了,找工作也要權錢交易;豆腐渣工程頻繁出現了,礦難接二連三;物價飛漲了,買房買不起,租房也只能蝸居了」,於是,中國人又開始鬱悶了。
撰文:占飛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習時代開啟 新人新氣象 薛理泰


2012年11月19日

習時代開啟 新人新氣象


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領導機構,習近平當選為中委會總書記,全會決定習近平任中央軍委主席;一中全會選出由二十五人組成的中央政治局,並通過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委的名單。

十八大和十八屆一中全會上,至少有兩個亮點:一是習近平在高調亮相時,講話的內容和語調卻顯得平實無華,多次提及「人民」,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中共奮鬥的目標,顯出一派冷靜評估事態發展、認真做事、講求實效的作風;二是胡錦濤真正做到「裸退」,從而不致在今後對新的中央領導機構動輒形成掣肘的尷尬局面,習近平則在會上盛讚胡錦濤帶頭離開領導崗位,利於繼往開來,體現了「高風亮節」,重申必定「不負重託」,以昭鄭重。
這次十八大順利舉行,實現了新老中央領導機構的平穩交替,標誌着胡錦濤時代落下帷幕,習近平時代正式開啟。
社會矛盾 更形對立
對此,作一番深度分析,當可發現在新領導機構接班以後,同十年前胡錦濤從江澤民手上接過權杖時的情況相比,習近平在北京領導中樞的地位要強勢多了。
環顧宇內,對中國國家安全而言,境外狼煙四起,境內也不平靜。基層民眾「仇官、仇富」的心態在迅速蔓延,社會矛盾可能會聚焦。當前大陸普遍存在公權力腐敗、分配不公、機會不均、司法不公等現象;電郵、手機和微博等方式又給資訊傳播提供快速的渠道。
在信息時代,政府疏導民眾情緒並予以管制的手段,充其量只是數量級增長而已,而民眾反制政府管制的手段,卻處在幾何級增長的狀態;中國社會日益滑向愈來愈不穩定的危險時段。
對於大陸社會現象的評估,左右兩派意見領袖的政見形同水火,扞格不入,卻均擁有為數不少的一批民眾追隨其鼓吹的思潮。長此以往,其後果恐怕不僅局限於內耗而已,風雲激蕩之日,難免會對執政當局構成波次衝擊。
目前群體性維權事件多因利益衝突引發,缺乏明確的政治訴求,宗旨並不是推翻現政權而建立新政權,僅停留在社會洩憤事件的層面。
各地爆發事件矛頭指向地方政府的大趨向是明確的,針對的具體問題卻因地而異,缺乏鮮明的共性,所以還不致於威脅到現政權的有效統治。這就給北京領導層選準突破口,厲行改革以平息民怨,提供了可行性。不過,這個過渡期間不會很長,留下的時間確實不多了。
值此情況下,中共領導層中的有識者均已樹立了時不我待的危機意識,加強了內部凝聚力,將以創新的方式,認真做一點實事,如果繼續因循拖宕,則前車可鑑,將面臨「翻船」的高風險。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體出席了十八大,這是前所未有的。中共十七大上,僅江澤民、李鵬、朱鎔基作為特邀代表參加。這次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體出席了十八大,顯然是江澤民在全力為習近平保駕護航,收效顯著。
軍內人脈 早已廣布
據判,十八屆政治局常委均會大力支持習近平,習近平足以掌握大局;習近平的強勢地位為其日後推行新政提供了可能性,這是可以拭目以待的。
新的領導機構揭曉以後,次日《解放軍報》就發表文章,強調全軍和武警部隊廣大官兵「堅決擁護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權威,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這顯示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政治局常委會掌控軍隊是沒有疑問的。
其實,習近平跟兩屆前任初任總書記時相比,他對中國軍隊具有更大的影響力。他曾經擔任過前國防部長耿飆的秘書,在耿飆的領導下,負責與軍委各總部、各軍種及各大軍區的聯絡工作,相當熟悉軍事工作的開展和軍事部門的運轉;對於繁重、複雜的軍隊工作和軍事部門,他是沒有隔膜之感的,信手拈來,即成文章。
至於習近平與軍方高層的淵源,則與當年其父習仲勛在大西北的工作經歷有關。習仲勛曾經在大西北擔任一把手,以其剛正不阿,處事淡定,在黨政軍各界建立了強勁有力的人脈。他在晚年坦言,「我一輩子沒整過人」,他如此說法是有底氣的。1962年,劉志丹的弟媳李建彤所著小說《劉志丹》被誣指為反黨小說,毛澤東以重手把習仲勛整肅下去,然而公道自在人心,習仲勛在大西北的人脈猶存,不絕如縷。
蘭州軍官 多以向習
近十年來,軍委各總部、各軍種許多高級軍官均來自蘭州軍區。這同蘭州軍區位於貧瘠之地,軍官樂於喬遷至京有關,而廣州、成都、南京、北京、濟南等大軍區地處富庶之區,高級軍官樂土重遷,不願意遷調至京,瀋陽軍區的情況類同蘭州軍區,對於喬遷至京的積極性畢竟還不如蘭州軍區。這一大批來自蘭州軍區的高級軍官,自然對於習仲勛、習近平有向心力。鑑此,如果說習近平掌控軍隊如臂使指,不是過甚其辭。
在十八大上,習近平顯得雍容大度,又平易近人,足徵其氣度恢宏,為人敦厚。
《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國學生生不絕,化化無窮,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矣。如今習近平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國人當可寄予厚望焉。
作者為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不招人鬧是無能 占飛

出版日: 2012/11/19

雖然說愈來愈多人看新媒介(網媒如面 書等)多過舊媒介(如報章、電視 等),但新聞故事及議題無論在網上炒 得多熱,還是要經舊媒介放大和發酵, 才成為熱點話題。無綫雖經常被揶揄或 「鬧爆」,但《盛女大作戰》和最近 《新聞透視》節目「鬧爆文化」一集卻 惹來大眾議論,可見舊媒介仍有影響 力。然而,鬧爆既非新事物,亦不成為 「文化」,《新聞透視》大驚小怪而 已!

鬧爆,古已有之。詩云:「周公恐懼流 言日」,這些「流言」都是說武王崩, 太子年幼,周公抱之於膝即位。管、蔡 散播流言,指周公意圖篡位。這和今天 的陰謀論、扣帽子、昔日功臣今為逆賊 等鬧爆文化有多大分別?

大驚小怪

二千年前的歷史太遠,香港在五六十年 代,左、右兩派報紙天天你罵我「毛 酋」,我罵你「蔣匪」,鬧爆之狠之 毒,今天網上的name calling與之相 比,小巫見大巫矣!

《新聞透視》給觀眾一個錯覺,以為鬧 爆只是網民所為。其實,政治人物鬧爆 對手,互出惡言,乃是等閒事。還記得 魯平罵彭定康為「千古罪人」嗎?最 近,對所謂「港獨」分子的抨擊,亦接 近破口大罵的程度了。報章這舊媒介一 樣經常鬧爆對手,還要長篇累牘,白紙 黑字,遠遠比網上每則幾十至百多字的 留言要令人難堪。

新媒介流行,增加了鬧爆的數量,動輒 就一萬幾千個「鬧」,給人錯覺鬧爆是 新事物而已。其實,不單是鬧,連投訴 都因網媒太方便而數量大增。過去要寫 信或親身去電話投訴,有幾百投訴已經 不得了。今天電腦一click,已可投訴, 數量自然大增,動輒就一兩千個,滙流 過萬個亦不稀奇。何必大驚小怪?

別以為有民主,就不會有鬧爆。美國民 主了吧?杜魯門(Harry S. Truman)說 得好:「總統經常被辱罵。不然,他便 是無所作為。」(The President is always abused. If he isn’t, he isn’t doing anything.)正所謂「不招人鬧爆 是無能」。愈是民主開放,民眾愈是胸 襟廣闊的社會,愈不當鬧爆是一回事。

讓我們看看歷史。1800年的總統選舉, 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挑戰亞當 斯,兩雄互相人身攻擊,連今天視為種 族主義的言詞也用上,鬧爆對方。亞當 斯罵傑弗遜是個「卑鄙的賤種,由維珍 尼亞州黑白混血的父親和混血印第安賤 女人所生的雜種仔」(a mean-spirited, low-lived fellow, the son of a half-breed Indian squaw, sired by a Virginia mulatto father)。

常識淺薄

傑弗遜當然不甘示弱,還聘請「槍手」 詆譭污蔑亞當斯,說他是「奇醜的男不 男、女不女的傢伙,既無男人的力量與 堅毅,也沒有女性的溫婉及感性」 (hideous hermaphroditical character, which has neither the force and firmness of a man, nor the gentleness and sensibility of a woman)。縱使罵 得這樣不留情,選舉過後,雙雄即握手 言和,可見胸襟廣闊。

選舉也好,政治也好,有本身的發展邏 輯。今年的特首選舉,由所謂理性的議 題辯論開始,到後來還不是鬧爆收場? 政治議題亦如是,通常由理性的討論發 軔,但當政府一味用人肉錄音機回應, 沒有磋商妥協的餘地,政治議題便會發 展成為社會運動,反對的聲音及群眾滙 流到臨界點,運動便變成一場仗,群眾 和當權者不勝即敗,不贏即輸。那時 候,不要光是指責其中一方「非友即 敵」,其實雙方都「非友即敵」。大家 都窮追猛打,鬧爆已是小兒科,詆譭、 污蔑亦尋常事矣!杯弓蛇影,以為這是 什麼新「文化」,歷史常識淺薄而已!

《新聞透視》節目「鬧爆文化」一集, 將鬧爆與理性對立,彷彿有鬧爆,便沒 理性。理性的人不會鬧爆對方。這當然 不是事實。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 時,除了破口大罵外,還有什麼其他辦 法?

用最淺顯的社會學常識講,鬧爆其實是 「社會制裁」(social sanction)之 一。有人不顧公德、排隊打尖,不能繩 之於法,怎樣制裁他?旁人側目而視、 以白眼表示不滿,是最輕微的「社會制 裁」。嚴重一點,則開口叫他遵守秩序 排隊。再嚴重一點,則群起而罵之,令 他知難而退。「社會制裁」正是維護公 德的犀利武器。在網上鬧爆,不過是使 用「人言可畏」的壓力的「社會制裁」 而已。

社會上有許多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的價 值(values),沒有人違反時,大家未 必察覺其存在。一旦有人違反了這些價 值,大眾便會嘩然。最好的例子便是最 近的「人情500」被鬧爆,反映了港人 依然重視人情,反對金錢至上,反對將 請飲擺酒看作生意。鬧爆該女子的網民 言辭容或過火,起底示眾亦不對,但背 後「重申」(reinforce)人情的價值在 於「豈窮達而異心」,怎能說這是網上 欺凌呢?

發洩抑鬱挫折

又如反國教時用「洗腦」這個標籤,經 常遭強調「理性討論」的人士指責為 「刺青化」(stigmatization),那可能 是事實,但不能否認這標籤團結了群 眾,而且重申了「思想自由」的可貴, 反對廉價的、約翰遜說的「流氓最後避 難所」式愛國主義,甚至涉及近期熱烈 討論的港人身份認同問題。假若只考慮 「洗腦」是否屬實而不看這標籤背後的 深層意義,便見樹木不見森林了。在 《新聞透視》節目中,自以為含冤受屈 而出鏡訴苦的受訪者,正是不明白這個 道理。今時今日,沒有「社會學想像 力」,不易看清社會事實(social fact)背後的「真相」。

當然,本身心理不平衡、為發洩抑鬱挫 折而四處去鬧爆別人的網民,亦是有 的。但網上是完全、絕對自由的平台, 這類發洩遲早會受到「社會制裁」。回 首香港這些年的網上鬧爆事件,大部分 被鬧爆的人都多多少少是咎由自取。至 少目前是如此。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1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