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日: 2012/11/19
雖然說愈來愈多人看新媒介(網媒如面 書等)多過舊媒介(如報章、電視 等),但新聞故事及議題無論在網上炒 得多熱,還是要經舊媒介放大和發酵, 才成為熱點話題。無綫雖經常被揶揄或 「鬧爆」,但《盛女大作戰》和最近 《新聞透視》節目「鬧爆文化」一集卻 惹來大眾議論,可見舊媒介仍有影響 力。然而,鬧爆既非新事物,亦不成為 「文化」,《新聞透視》大驚小怪而 已!
鬧爆,古已有之。詩云:「周公恐懼流 言日」,這些「流言」都是說武王崩, 太子年幼,周公抱之於膝即位。管、蔡 散播流言,指周公意圖篡位。這和今天 的陰謀論、扣帽子、昔日功臣今為逆賊 等鬧爆文化有多大分別?
大驚小怪
二千年前的歷史太遠,香港在五六十年 代,左、右兩派報紙天天你罵我「毛 酋」,我罵你「蔣匪」,鬧爆之狠之 毒,今天網上的name calling與之相 比,小巫見大巫矣!
《新聞透視》給觀眾一個錯覺,以為鬧 爆只是網民所為。其實,政治人物鬧爆 對手,互出惡言,乃是等閒事。還記得 魯平罵彭定康為「千古罪人」嗎?最 近,對所謂「港獨」分子的抨擊,亦接 近破口大罵的程度了。報章這舊媒介一 樣經常鬧爆對手,還要長篇累牘,白紙 黑字,遠遠比網上每則幾十至百多字的 留言要令人難堪。
新媒介流行,增加了鬧爆的數量,動輒 就一萬幾千個「鬧」,給人錯覺鬧爆是 新事物而已。其實,不單是鬧,連投訴 都因網媒太方便而數量大增。過去要寫 信或親身去電話投訴,有幾百投訴已經 不得了。今天電腦一click,已可投訴, 數量自然大增,動輒就一兩千個,滙流 過萬個亦不稀奇。何必大驚小怪?
別以為有民主,就不會有鬧爆。美國民 主了吧?杜魯門(Harry S. Truman)說 得好:「總統經常被辱罵。不然,他便 是無所作為。」(The President is always abused. If he isn’t, he isn’t doing anything.)正所謂「不招人鬧爆 是無能」。愈是民主開放,民眾愈是胸 襟廣闊的社會,愈不當鬧爆是一回事。
讓我們看看歷史。1800年的總統選舉, 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挑戰亞當 斯,兩雄互相人身攻擊,連今天視為種 族主義的言詞也用上,鬧爆對方。亞當 斯罵傑弗遜是個「卑鄙的賤種,由維珍 尼亞州黑白混血的父親和混血印第安賤 女人所生的雜種仔」(a mean-spirited, low-lived fellow, the son of a half-breed Indian squaw, sired by a Virginia mulatto father)。
常識淺薄
傑弗遜當然不甘示弱,還聘請「槍手」 詆譭污蔑亞當斯,說他是「奇醜的男不 男、女不女的傢伙,既無男人的力量與 堅毅,也沒有女性的溫婉及感性」 (hideous hermaphroditical character, which has neither the force and firmness of a man, nor the gentleness and sensibility of a woman)。縱使罵 得這樣不留情,選舉過後,雙雄即握手 言和,可見胸襟廣闊。
選舉也好,政治也好,有本身的發展邏 輯。今年的特首選舉,由所謂理性的議 題辯論開始,到後來還不是鬧爆收場? 政治議題亦如是,通常由理性的討論發 軔,但當政府一味用人肉錄音機回應, 沒有磋商妥協的餘地,政治議題便會發 展成為社會運動,反對的聲音及群眾滙 流到臨界點,運動便變成一場仗,群眾 和當權者不勝即敗,不贏即輸。那時 候,不要光是指責其中一方「非友即 敵」,其實雙方都「非友即敵」。大家 都窮追猛打,鬧爆已是小兒科,詆譭、 污蔑亦尋常事矣!杯弓蛇影,以為這是 什麼新「文化」,歷史常識淺薄而已!
《新聞透視》節目「鬧爆文化」一集, 將鬧爆與理性對立,彷彿有鬧爆,便沒 理性。理性的人不會鬧爆對方。這當然 不是事實。秀才遇着兵、有理說不清 時,除了破口大罵外,還有什麼其他辦 法?
用最淺顯的社會學常識講,鬧爆其實是 「社會制裁」(social sanction)之 一。有人不顧公德、排隊打尖,不能繩 之於法,怎樣制裁他?旁人側目而視、 以白眼表示不滿,是最輕微的「社會制 裁」。嚴重一點,則開口叫他遵守秩序 排隊。再嚴重一點,則群起而罵之,令 他知難而退。「社會制裁」正是維護公 德的犀利武器。在網上鬧爆,不過是使 用「人言可畏」的壓力的「社會制裁」 而已。
社會上有許多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的價 值(values),沒有人違反時,大家未 必察覺其存在。一旦有人違反了這些價 值,大眾便會嘩然。最好的例子便是最 近的「人情500」被鬧爆,反映了港人 依然重視人情,反對金錢至上,反對將 請飲擺酒看作生意。鬧爆該女子的網民 言辭容或過火,起底示眾亦不對,但背 後「重申」(reinforce)人情的價值在 於「豈窮達而異心」,怎能說這是網上 欺凌呢?
發洩抑鬱挫折
又如反國教時用「洗腦」這個標籤,經 常遭強調「理性討論」的人士指責為 「刺青化」(stigmatization),那可能 是事實,但不能否認這標籤團結了群 眾,而且重申了「思想自由」的可貴, 反對廉價的、約翰遜說的「流氓最後避 難所」式愛國主義,甚至涉及近期熱烈 討論的港人身份認同問題。假若只考慮 「洗腦」是否屬實而不看這標籤背後的 深層意義,便見樹木不見森林了。在 《新聞透視》節目中,自以為含冤受屈 而出鏡訴苦的受訪者,正是不明白這個 道理。今時今日,沒有「社會學想像 力」,不易看清社會事實(social fact)背後的「真相」。
當然,本身心理不平衡、為發洩抑鬱挫 折而四處去鬧爆別人的網民,亦是有 的。但網上是完全、絕對自由的平台, 這類發洩遲早會受到「社會制裁」。回 首香港這些年的網上鬧爆事件,大部分 被鬧爆的人都多多少少是咎由自取。至 少目前是如此。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1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不得轉載。 Hong Kong Economic Journal Co. Ltd © All Rights Reserved.
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