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盲點啟示錄 區家麟


2013年1月11日

盲點啟示錄

「很聰明的女人常會嫁給沒有她們那麼聰明的男人。」不少人會為此慨嘆,甚或感懷身世;同理,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女士,另一半通常不太「登對」。「美女與野獸」現象、剩女現象,發展了眾多說法,從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性別多角度論述,尋根究底,大學問。
心理學家康納曼叫大家不用大驚小怪,對此現象,有一個簡單解釋:假設很聰明的人本來就少,在女人與男人中比例一樣低,那麼很聰明女士遇到比她們聰明的男士,機會率自然很低。講完。
當中未必有因果關係,是純粹的統計問題,但容易為人忽略。
康納曼新書《快思慢想》,論述人雖然有理性分析、數字運算的能力(作者稱為「系統二」之「慢想」心智),但大部分時間,人靠直觀,為眼前所見建構故事,找尋因果聯繫,令事情看起來合理,結果容易產生偏見,作出不理性決定(作者稱為「系統一」之快思心智)。
賭還是不賭
《快思慢想》,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的學術傳記。一位心理學家的研究能引起經濟學界注視,正是因為他研究人類行為,發現人的行為既不是理性也不是完全自私,與經濟學理論的代理人是理性、自利的前提相悖。
例如,有以下兩個「處境」。
首先,不論你原來有多少錢,有人多給你1000元,然後以下兩個選擇再選其一。
賭一局:50%機會多贏1000元(即是有50%機會輸,但你仍然有原來的1000元)。
不賭:確定多拿500元。
你賭或不賭?
再來第二個處境,現在,不論你原來有多少錢,有人多給你2000元。然後請你再選其一。
賭一局:50%機會失去1000元(即是說,你有一半機會只剩1000元,或有一半機會保留着2000元)。
不賭:確定失去500元。
你會如何選擇?研究發現,絕大部分人會在第一個處境中,選擇確定多拿500元,不賭;但在第二個處境裏,絕大部分人選擇賭一鋪,而不願確定失去500元。
不過,看清楚,兩個處境的結果是一樣的,賭一局的話,你有一半機會拿到2000元,一半機會拿到1000元;不賭,你確定有1500元。
為何同一個人會作出兩種選擇呢?理由很簡單,康納曼說,人就是喜歡贏、不喜歡輸,同樣是500元,輸的不快比贏的喜悅還要強烈,所以,人們在確定有賺的賭局中傾向保守,在不利的賭局中傾向進取博一鋪,因為我們厭惡「輸」。我們對「失」的反應強過對「得」的反應,正是「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的心理作祟。
喜歡贏不想輸
金融投資研究發現,大部分投資者需要現金應急時,會賣掉賬面上贏錢的股票,而不會去賣輸的股票,作決定前,無研究過股票未來的升值潛力,純然為了規避「輸錢成真」的不快。
以特首選戰為例,唐英年陷於僭建醜聞的不利處境中,選擇在電視辯論中博一鋪,揭露行政會議討論二十三條及商台續牌內幕,正是康納曼所言:「在不利的賭局中傾向進取」的寫照。我們常見,輸了大錢的賭徒不能自拔,為了迴避損失與輸的痛苦,絕地反擊,背水一戰,這一鋪通常輸得更慘,並不明智。
相反,梁振英上場前後,在僭建問題上拖拖拉拉,正是處於有利處景下保住勝局的保守做法,他選擇瞞得就瞞,話少講,不自爆,避免節外生枝,穩住勝局,儘管誠信江河日下,語言偽術被刺穿,保住權位成果最重要。
得失不對稱
這種「輸的不快比贏的喜悅要強烈」的心理,能解釋很多現象,例如人們願意付高昂保險費避免損失;訴訟中勝算大的一方往往願意庭外和解,接受較少的賠償。各種勞資談判貿易談判不易為,因為一方讓步的痛苦,非其他方面之所得能補償;機構改革不易為,因為改革受益者多不會大唱頌歌,但利益受損者卻會激烈抗議。
康納曼解釋,「損失」帶來的感覺大於「得」,這種得和失的不對稱性,有演化上的解釋。試想想,森林裏的兔子,若牠時刻留意豺狼的蹤影,優先處理威脅,迴避「損失」,自然存活及繁衍機會較高,把這種「性格」遺傳下去。心理學的實驗發現,人們在一堆笑臉中,特別容易留意到憤怒的面容;腦子有一機制,對壞消息特別靈敏,能快速偵察敵人,迴避損失與危險,自然活得較好。
這種直覺,能令人或生物作決定時,省時省力,快速反應,乃存活所須,屬康納曼所說的「快思」心智,但這心智容易引致偏見、過分自信、凡事只看表面,盲信專家論述,斷言因果關係,不加思索而妄下定論。主導理性思維的「慢想」心智,雖然人人皆有,但耗費心力,不常運作。
讀罷《快思慢想》一書,也許能對人們和自身的偏執自欺、盲從直覺、不思不想,有更深刻的體會。
撰文:區家麟
逢周五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