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2日
集體孤獨 一起共對
有沒有留意在港鐵車廂裏有多少人在低頭看手機?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略嫌誇張的抽樣調查:在非繁忙時段,一節車廂裏有十七個人,卻有十八部手機,因為其中一人有兩部手機,一部用來跟人通話,另一部用來玩遊戲。現代人都很寂寞,而且不是離群獨居的孤獨,而是群居而喧囂的孤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杜爾高(Sherry Turkle)稱之為《一起共對孤獨》(Alone Together)。
《一起共對孤獨》所探討的,是現代人活在科技世界(iPhone、facebook及各種衍生技術)所面對的「病態行為」(pathological behaviour)及「現代式瘋狂」(modern form of madness)──人際關係日趨疏離,一如此書副題所揭示的矛盾與疑問:「為什麼我們對科技期盼日漸增加而互相期盼日漸減少」(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獨處一隅 產生幻覺
杜爾高此書並非閉門撰寫的論文,她做了四百份問卷和訪談,關注的對象主要是青少年,包括害怕打電話與人溝通的高中學生,以及沉迷電子寵物的小學生;也蒐集了大量資料,書中有不少個案分析,她想了解,現代人為什麼會以電子信息代替面對面交談?為什麼一名英國婦女在facebook聲稱要自殺,她的逾千「朋友」竟置若罔聞,甚至會留言嘲諷她?
她在此之前已寫了兩本探討電子技術與社會變革的專著──《第二自我:電腦與人文精神》(The Second Self: Computers and the Human Spirit)、《屏幕上的生活:互聯網時代的身份》(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她最關心的課題是物我關係何以持續急變:現代人總是使用無生命的物品來說服自己,儘管自己當下獨處世界一隅,仍會產生錯覺,以為自己跟很多「朋友」一起共處。
然而,杜爾高並不是反對、仇視一切機器與技術的「勒德分子」(Luddite),儘管她聲稱「如果機器也可以成為人類的竉物,終有一天會成為人類的配偶」,但她無意呼籲讀者拋棄手上的電子產品,她反而認為,正正由於科技是珍貴而有用的,更要好好珍惜,切切不可讓人際關係向上傾斜於電子複製的世界,而跟活生生的人日漸疏離,導致人際關係不斷向下傾斜。
婚禮靈堂 手機照看
科技其實並不意味着災難,科技令現代人的生活在很短的時間內經歷了不少急劇的轉變,所以必須慢下來,不要急於回覆短訊,甚至不要急於回覆電郵,騰出時間去思考Facebook向上或向下的拇指意味着什麼,去思考電子屏幕上的「表演文化」如何異化觀看者的思維方式,去思考敍述性和分析性的陳述能力如何日漸萎縮,更要重新思考「孤獨」與「共對」之間的種種生存悖論。
社交網站總是讓參與者產生「一起共對了的錯覺,但在網絡上的人際溝通卻只是一種簡化了的幻覺,有多少個like、多少個share,並不意味真實的喜歡與分享,極可能只是匆匆路過、匆匆一瞥的慣性按鈕動作,其實參與者其同面對的,只是一種「病態行為」,或「現代式瘋狂」,電子社交的參與者愈來愈孤立無助,比如在婚禮中或靈堂上,照樣有人在低頭盯着手上的智能電話。
請靜下來想想,不多久以前,十多二十年前,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小小的電話簿,人們總是嘗試跟久沒見面的朋友聯繫,有時寫信,有時打電話,如今更可以利用智能手機,跟遠方的親友面對面以各自的影像作「實時接觸」(real-time contact)。
科技本來可以讓人聯繫更簡單更緊密,但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只有「疏遠的親密」、「熟悉的陌生」?因為那是「一起共對孤獨」:每一個人都好像在小屏幕上一起生活,可是在不知不覺間,早已相隔着一層「新孤獨」(new solitude)。
文化自虐狂
有很多書籍都以Alone Together命名,可以想像,大部分都是探討現代人的婚姻:兩個人(或三個人、四個人,那是婚外情)如何面對各自的孤獨?
Daley有一首歌也叫Alone Together,當中有一段副歌說:You're the desert sand, I'll be your water...and you shouldn't have to be alone, I would rather be alone together, be alone together,那是一首傷心的情歌,像沙漠的沙,在一起,但孤獨。
威廉斯.鮑爾斯(William Powers)在《哈姆雷特的黑莓》(Hamlet's BlackBerry)一書指出,科技和社會轉變其實並不可怕,他更告訴讀者,伊利莎白時代的英格蘭人也曾懷疑印刷品可能導致資訊超載,他們借用了一些工具、一些小玩意來幫助自己處理新問題,比如莎劇中的哈姆雷特就有一本膠泥小冊子,用來記錄每天的生活和思考摘要,到一天結束之時,就像抹掉黑板上的字那樣把摘要抹去,以免記憶超載。
獨立思考
鮑爾斯這本書的副題正是「在數碼時代建造美好生活的實用哲學」(A Practical Philosophy for Building a Good Life in the Digital Age)。網絡有時,資訊有時,生活有時,思考有時,那才可以充分借用科技,而不是被科技牽着鼻子走,甚或避免被科技的石頭砸自己的腳。
「虛擬現實」先鋒蘭尼爾(Jaron Lanier)在《你不是一件酷玩》(You Are Not a Gadget)一書發出了「支持人類」的宣言,他認為活在網絡時代,必須面對廣泛流行的匿名評論,因為這現象原來已悄悄也創造出一種喪失自我的「文化自虐狂」——網絡2.0時代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從眾,如此這般,正如遏制了獨立思考和思想革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